人民网>>教育>>追寻红色记忆——首都大学生记者团山西行

暮鼓晨钟,落叶归根

2014年07月16日10:48        手机看新闻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哪个朝代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我们都不难发现,总有那么一些人,年少时寒窗苦读,考取功名;壮年之后忠君爱国,为国效力;人生迟暮白发苍苍之际,便毫不犹豫地以一纸奏折请命告老还乡。史书上窥得许多,影视题材的节目也俯拾皆是,唐宋风云的诗词佳句对于故乡的描写更是妙语连珠,我想,这大概就是对家乡无尽的眷恋,落叶终究要归根。

以前我对落叶归根的理解似乎仅仅是几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惆怅的延伸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孤寂的扩展。而今日,踏进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砖壁村的八路军总部旧址,聆听八路军老前辈以及其儿女讲述故事,我忽然觉得,落叶归根不仅仅对家乡的思念与眷恋,更是一种归属,一种情怀。

无论走到哪里,家永远都是心中最牵挂的地方,这种牵挂于无形之中将人引回去,永不迷路。

从总部旧址展览馆出来,门侧坐着两名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八路军老前辈。一个八十二岁,一个八十八岁,年纪小的八路军老人精神矍铄,带着白色的帽子;年纪大的八路军老人,长长的白胡子一把,穿着整洁的军绿的军装外套。

八路军老人隶属刘邓大军,随同刘伯承邓小平同志挺进大别山,后又参加淮海等战役,奔赴国外抗美援朝。老人的女儿告诉我们,他的父亲头部曾被日本人的子弹打伤,也曾被刺刀戳过,肩上、腿部均有各种创伤,但这些都没能是他退让和屈服。

他胸前佩戴着一枚又一枚精致的却染着沧桑风霜的军功章,用手摸起来的动作都格外小心翼翼,我们每指出一块他都能准确的说出军功章背后的战役。老人侧脸看着最靠近肩膀的徽章,十分认真,我顿了顿手中的相机,心想,那应该是他此生的骄傲,一辈子的光荣,毕生最重要的东西,所以才会有这样专注的神色。

然而,我猜错了。

那是他的骄傲与光荣,但在他的人生里却不是最重要的。

八年抗战胜利,三年之后全中国解放,老人有了一个去外省当军长的好机会。就在许多人以为他会走马上任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外人眼中的无尚光辉与荣耀,在他看来远比不过安身于家乡静静地生活来得重要且珍贵。老人的女儿说,他那时热泪盈眶,只说了五个字:“我想在家里。”

心中微微一动,我忽然有些明白,关于“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爷爷为什么能坚持下来”的问题,老人的回答是:“只有战争结束了,才能回家。”

八十八岁的高龄,七十年前的他也才十八岁左右,正值少年之际,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这个时候大多孩子都依偎在父母身边,活在自己的家乡,或求学,或谋生,但是国破山河,异族侵我国土,连天烽火从华北三省一直烧到祖国西部腹地。这样的环境中,不会有人拥有平静的生活,时代的大环境之下,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奔波战斗,将外族侵略者打出中国疆域。而抗美援朝的时候,老人已经三十多岁,相当于离家将近二十年,可以安静地待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是十分奢侈的希望。

所以,家乡对他来说,乃至对那些无数奔波的八路军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我想当他们在夕阳西下,炊烟四起,粥饭飘香的傍晚,看着儿孙从小径远处一路蹦而来,一家人围在大桌子前吃饭,欢声笑语在煤油灯投射出的晕黄光影中萦萦飘散时,便是这一辈子最大的幸福。

有时候,人们的愿望就这么简单,大家可以辛苦,可以劳碌,甚至可以吃不饱肚子,但不需奔波,安居于家,生活安定,心平气静,这便足矣。

我们离开的时候,年纪稍小一些的八路军爷爷正在唱红歌,歌声混杂着山西淳朴的方言,阵阵在摄像机里定格,我竖起耳朵听也分辨不出是什么歌词。可那抑扬顿挫的拍子,铿锵起伏的词调,仿佛让我们看到老一辈人在八年艰苦抗战岁月中的的执着与坚韧。

无论当初有多苦,这一刻人生迟暮的他们坐在村口的大树后,拄着拐杖,看着村中来来往往的行人,会觉得这就是他们憧憬了一辈子的生活,落叶已归根,再无遗憾。(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姚嘉欢)

(责编:杨晨(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