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技术系、体育系学生接到了一个艰巨的暑期社会实践任务:赚取下一学年学费。
对于当下许多大学生来说,大学费用由家庭支付理所当然。在中国特有的人格模式里,在孩子尚未成家立业之前,父母帮助子女既是一种道德义务,也是一种情感责任。而实际上,父母为子女支付大学费用源于爱与责任,而不是出于法定义务。
大学学费浓缩着两代人的爱与痛。一方面,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在外面受委屈,再辛苦也要将子女的高等教育成本算在自己身上;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缺乏自力更生的精神,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自己有权利得到父母的经济支持,并且对这种生活方式深以为然。
作为教育创新的一种产物,“自己挣学费”这道暑假作业,打破了人们的固化思维要求,要求大学生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行动能力。通过两个月亲历亲为的社会化历程,大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数千元的经济收入,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磨砺意志、涵养性格,发现自己存在的短板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知识学习,也有利于他们的人生发展。
实际上,“自己挣学费”只是一种倡议,与结果“挣多少”相比,学校更看重的是大学生在过程中“收获多少”——教育和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待暑假,用自力更生的态度重新诠释生活的意义。激发大学生活力,让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实现社会需求和个人需要的有机衔接,更早地学会担当责任,才是“自己挣学费”的深意所在。(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