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阅览室门口张贴的通知
一名古籍爱好者正在北大古籍阅览室翻看“四库全书”摄影/本报记者 董鑫
“由于天气潮湿,每年6月15日到9月15日,善本古籍及拓片停止借阅服务。”近日,一则这样的通知被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阅览室门口。对此,北大部分学生抱怨,暑期马上来临,正打算利用古籍阅览室的资料做论文研究,校方却停止了借阅服务,这给他们带来了不便。
据北大学生介绍,因为正值暑假,借阅需求会比平时小。不过,对于从事相关研究的文史类学生和专业科研人员来讲,影响比较大。古籍阅览室的“常客”小王将阅览室的读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像他这样喜欢阅读绝世古书的“书虫”,一类是真正有学术需求的文史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对于一些有学术需求的读者来说,停止借阅确实会给他们造成不便。
为什么要在这段时间停止借阅善本古籍以及拓片?北大图书馆馆长朱强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停止借阅的目的就是为了在雨季保护古籍。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主导地位的古籍文献保护观念就是“只要火不烧、水不淹,防鼠防虫,就算是保护古籍”,所以古籍文献的保存环境问题、修复问题等迟迟没有得到落实。
原任北大图书馆古籍部主任的沈乃文曾表示,北大图书馆的古籍都是无价之宝,但也破损得比较厉害,不容易修复。而造成古籍磨损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工业化进程加快,空气污染严重,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对古籍有腐蚀作用。二是,北大图书馆的古籍,时间放长了,有的线断了,有的书页碎了,有的有蛀虫,都在不断磨损。
按照列为我国文化行业标准之一的《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古籍特藏书库应设置独立的恒温恒湿中央空调系统或恒温恒湿空调机组,对于书库所处环境的温湿度也有着严格的标准,温度要在16℃到22℃之间,相对湿度则在45%到60%之间,且需要常年保持稳定。同时,书库还应该设置温湿度监测仪器,全年监测和记录温湿度的变化情况。
昨日,据北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北大图书馆的古籍主要存放在收藏库和地下书库,书库建于1998年,当时做的樟木书柜在保护古籍不被虫蛀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古籍书库并没有保持恒温恒湿的条件,这是夏季停止借阅的主要原因,如果在潮湿的天气还经常开库,对古籍的伤害会很大。
朱强告诉北青报记者,每年雨季都会停止北大图书馆古籍阅览室古籍善本和拓片的借阅,“这三个月是北京的雨季,特别潮湿,现在的书库没有防潮除湿的措施,为了保护古籍,我们尽可能地减少库门开启次数,避免潮气的进入。”北大图书馆古籍阅览室的工作人员还说,北大的古籍修复工作一直都在持续,但此次停止借阅却并不是为了修复古籍,“因为潮湿,修复工作反而需要暂停一段时间。”同样在雨季停止善本古籍借阅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主要就是为了防潮。”工作人员解释。
举措
新馆恒温恒湿保护古籍
古籍书库不能恒温保湿所以需要在雨季关闭,有没有解决措施?北大图书馆馆长朱强透露,新的古籍图书馆正在建设,坐落于现在图书馆的正北面,面临未名湖,预计两年之后建成。新的书库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包括地上、地下共三层,会在书库的恒温保湿、文献修复、安全防卫等方面采用更加先进的设备。建成后的古籍图书馆也会为古籍的展示、保存和修复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条件,让古籍更好地发挥服务研究的作用。“新馆恒温保湿,也就不存在需要关闭书库的问题了。”朱强说。
除了建立新馆,将更多的古籍数字化也是既能保护古籍又能方便读者的重要举措。此前“大仓文库”在北大图书馆展出时,朱强就表示,未来会把这批典籍进行数字化,以便公众在网上阅览,也更有利于古籍的保存,如果资金较充裕,几年后数字化工作就能完成。现在,北大图书馆的“秘籍琳琅——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就是一个能完整展示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的网络平台,读者可以在其上检索北大图书馆藏全部各种类型古文献元数据,查看和浏览古籍书影、电子图书以及拓片、舆图图像。同时,由北大图书馆牵头建设的“学苑汲古——高校古文献资源库”,还汇集了包括北大图书馆在内的国内24所高校图书馆藏古籍元数据60余万条、书影20余万幅、电子图书8.35万册,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籍书目数据库之一。
探访
古代史专业留学生无奈推迟善本借阅
进入北大图书馆,在一楼入口处左转就是古籍阅览室,这里独立于图书馆的主要借阅区,是一片“小天地”。这个阅览室与其他阅览室不同,这里进入前需要先存放随身物品,如果需要找书阅览,还需要填一张申请单,连同书架上厚重、发黄、多为繁体字书写的书籍,都表明了这个阅览室与众不同的地位。哲学专业的王从是古籍阅览室的“常客”,作为佛经爱好者的他在这里找到了很多“听说过没见过,还以为不可能找到”的古代佛经,例如小王正在阅读的《高丽大藏经》。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官方网站上写着,北大图书馆的古籍总量有150万册,其中善本古籍约为2万余种、20余万册,位居全国第三、高校之首。敦煌卷子288号,宋、元刻本300余种,方志近5000种,家谱2200余种,车王府曲本1536种……这些都是北大图书馆的重要馆藏,2008年,北大图书馆还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但近日,不少常常出入古籍阅览室的学生发现,一张6月15日到9月15日停止借阅善本古籍和拓片的通知贴在了入口的玻璃门上。
历史专业的留学生木子来自日本,她所研究的方向就是中国古代史,与王从当作兴趣阅读不同,古籍阅览室对木子来说更像“工具书”的聚集地,有几本她的研究所涉及的唐朝经文在图书馆有收藏,但因为现在距离6月15日不再借阅古籍善本只有几天时间,不足以阅读完毕,所以木子推迟了借阅这几本经文的时间。虽然管理员说,电子版的善本或者缩微胶片读者仍然可以查看,但数量、种类都较少,对于有研究需要的文史专业读者来说,仍显不足。
专家观点
应对古籍进行原生态保护
据统计,全国公共图书馆藏古籍2717.5万册件,其中珍稀善本古籍229.5万册件。古籍因其不可再生性不能受到任何破坏,而业内将古籍流散毁灭事件称为“书厄”。近年来,尽管我国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古籍保护力度,但不少古籍现状仍然堪忧。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李勇慧认为,从业人员不足、修复人才不够是古籍保护工作的“拦路虎”。
古籍保护工作,由于特殊条件限制,有人主张将其“束之高阁”,以免被破坏;有人主张加强展示,发挥古籍传承文明的作用。“古籍是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见证。”李勇慧说,古籍一旦破坏,便不能完整再现,因此,对古籍进行原生态保护,是古籍保护的前提和基础。
内存
北大20余万册古籍善本位居高校之首
古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最重要的馆藏之一,总量达150万册,其中善本古籍2万余种、20余万册,列高校之首,在全国也位居第三。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收藏具有规模宏大、种类齐全、特藏丰富、珍品众多的特点。重要的馆藏中,以年代划分,有敦煌卷子288号,宋、元刻本300余种,明刻本近万种;以出版国别划分,有日本本2000余种、朝鲜本200余种;以制作方式划分,有抄、稿、写本9000余种,活字本3000余种;以内容类型划分,有方志近5000种、家谱2200余种,还有多个小说戏曲专藏,如车王府曲本1536种,马廉不登大雅之堂藏戏曲小说928种,程砚秋御霜簃藏曲本1400余种。馆藏金石拓片4万余种、8万余件,包括了缪荃孙艺风堂、张仁蠡柳风堂二家的全部藏拓。此外还收藏有2000余种中国古代舆图。
本版文/本报记者 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