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令人难忘:“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通过教育铸就人的精神比灌输知识更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在基础教育课程中注入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
曾经,美国一名记者问李嘉诚先生成为华人首富的原因,李嘉诚用两个字回答:气概。气概是什么?气概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高度。这名记者再问李嘉诚:“你这种气概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李嘉诚先生感叹:“儿童时期学的《三字经》《千家诗》《诗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知识弥足珍贵,令我终身受益!”初中毕业的李嘉诚能够成为大企业家、大慈善家,与他小时候的精神“喂养”密不可分。
因此,我们要将国学经典中那些健康的内容编成教材,从小学开始走进课堂,形成系统的教学计划。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做到“要成才,先成人”。
同时,出台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比如在师范类大学设置相关专业,培养专业教师并配备到各所中小学校。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要设置专门的岗位,让这些教师与其他教师享受一样的职称待遇。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人文科学偏少,自然科学难而深。虽然也发放了法律常识、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教材,但许多学校基本上没有配备相应的专业教师,课程比例也设置得很少,再加上高考不考这些科目,学生基本上不看。
对于多数人来讲,人生更多的需要是常识,而非高深的知识。伦理道德、文明礼仪、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的一般知识应该成为做人的常识,自然科学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应以培养科学意识和科学思维方式为主,而不应该让太多太深的知识占用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
学校教育应该以德为基础,避免假大空的说教。比如,通过充满人性光辉的古典文化教给孩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告诉孩子们做人最起码要有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这五种基本的道德品质,还要具有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让道德教育既成为知识传授的过程,又成为一个人性格、道德、理念形成的过程。
教育还应该让学生具有公民意识,包括关注国家命运、关注公共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履行公民责任等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强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注重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养分。中西文化不是对立的,在世界各地已经有近千家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联合国大厅挂着一幅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界在学习中国,我们也有胸襟学习西方文化中的质疑精神、创新精神等,拿别人的优点为我们造翅膀,从而比别人飞得更高。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集宁一中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