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

“复旦投毒案”反思:要学会宽容

2014年02月18日19:00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2月18日电(记者 贺迎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今日上午公开宣判“复旦大学投毒案”。法庭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宣判林森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决关系到两个家庭,牵动着千万人的心。

据媒体报道,对于这一判决,黄洋父母满面泪痕表示,听到判决很欣慰,儿子可以瞑目了!林森浩父亲说,心里很乱,需要静一静,但“一定会上诉”。

“死刑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中国教育应该反思,”厦门大学助理教授张女士认为:“我们的教育一直都鼓励竞争,强调个人成功,中国孩子很勤奋聪明,但缺乏分享与合作精神。” 

“投毒案”折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的苍白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高一飞持类似观点,他说,林森浩的犯罪社会原因是根本,我们需要有更加健全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过分讲究攀比,强调要超过别人,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产生嫉妒、仇恨。“很多国家,坐电梯遇到陌生人都会面带微笑主动打招呼,而在我们这里对待陌生人很少有微笑。”高一飞认为:“对他人的错误要学会宽容,对他人的成绩要学会欣赏,这是我们教育急需加强的地方。”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信仰缺失,造成社会心态浮躁,社会暴力行为增加。这些人的行为是动物性行为,条件反射行为,你给他一个刺激,他马上有一个反应,没有有效的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应该严惩。”

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什么叫底线教育?就是我可能成不了英雄,成不了榜样,但我可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我可能成不了名,但不能因此堕落为犯罪。”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复旦投毒案,社会舆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对人才的培养与评价,不能只重知识而忽视德性,不能只有知识教育,而没有生命教育、心理教育和生活教育。熊丙奇说,一个名校的高材生,用残忍的投毒方式,伤害同宿舍同学,折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的苍白,调查显示,我国20%的大学生有各种心理问题,其中,有相当部分的心理问题是因人际关系紧张所致。

现代年轻人社会交往、与人相处能力弱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这种令人震惊的极端的刑事案件从古到今都存在,这与人的心理状态、生活情态非常复杂,人性本身千差万别有关,没有证据表明现在比过去更严重,所以对这种现象过分解释也是没有必要的。

张颐武也指出,该案反映了现在年轻人与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互相磨合的能力确实比较弱。独生子女的一代年轻人不要很独,不要很自我,要学会宽容、包容,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既得体的维护自己的利益,又不要走极端,采取过激行为。 

本案司法与舆论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

“复旦大学投毒”这类案件,社会关注度高,众声喧哗中,如何防止舆论干涉司法?高一飞认为:“复旦投毒案,在处理司法与舆论的关系上总体来说是做得比较好的,比如判决的时间比较靠后,包括相关方面也进行了必要的信息发布。”

高一飞表示,舆论影响司法在任何国家都会有,关键是司法如何去应对。高一飞认为,对案件必须实现一定的信息释放,及时回应,避免误解,公民有权监督司法,如果群众发生了误解,就应该及时给予说明。另外,对于舆论特别关注的案件,可以延迟一段时间再判决,这样有利于平复各方面情绪,有利于冷静客观地审判。高一飞说,对于民意,应该多渠道吸收,如专家的意见、旁听群众的意见、代表委员的意见、主管部门所在单位的意见等等,都应该听听,这样才会比较全面。“不能把网络舆论等同于舆论,网络舆论只是舆论的一部分。”

“虽千万人,吾往矣,专业法官不怕舆论影响。”高一飞说:“在我国,更要防范来自官方的压力,就这个案子来说,复旦大学、上海市教委,甚至当地政法委都有可能提出意见,这些意见可以提,但不能给法官压力,不能干涉司法。”

(责编:贺迎春、张帆)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