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规避校园暴力冲突事件 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

黄艳娥

2014年02月12日07: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

  大学被称作象牙塔,是人们向往的阳光、青春、活力之地。然而,近几年发生在校园里的一系列暴力冲突事件,令社会各界震惊。人们在为这些年轻生命凋落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层次剖析和思考。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大学校园发生暴力冲突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当事人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未能形成正常的人格,即与个体社会化不足密切相关。个体社会化的内容包括技能社会化、价值体系社会化、规范社会化和角色社会化。人格是指个体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理念、态度、性格和习惯等,是个体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个体社会化的目的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所谓个体社会化不足,是指个体社会化内容上的不全面或不恰当,具体表现为当事者的心理素质社会化偏低、角色社会化不当、行为规范社会化缺失和价值体系社会化不足。

  现实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健全的人格、自我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应变能力、竞争协作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在性格方面,需要拥有自知、自信、自爱、自强等品质。这些非智力素质对人的社会适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个体进入社会的入场券和通行证。高校在注重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加强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高校应建立大学生社交活动中心,并建立参与社交活动的激励机制。倡导大学生尤其是有交际障碍的大学生走出寝室、班级、系部、校门,开展跨系部、跨学校的社会交际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集体氛围,激发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了解和认识校园内外的生活和他人。在与外界的接触互动中,引导大学生认清自我角色,领悟他人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形成与他人期望相一致的行为模式,扮演好自身社会角色。

  注重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大学生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期,在大学生规范教育中必须注重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法治意识。然而,目前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高校应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行法治与德治、他律与自律、惩罚与激励、现实性规范与思想性追求的功能互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法规观念。

  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正确的世界观是青年健康成长的关键,积极的人生观能够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科学的价值观是决定健康的心理基础。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一是组织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二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加强锻炼;三是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12日 07 版)

(责编:教育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