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公务员考试频道_教育频道_人民网

2015国考申论热点:别让乞讨成为一种向往

2014年09月25日15:57        手机看新闻

【给定材料】

最近,网上一张职业乞丐数钱数到手抽筋的照片又一次刺痛了社会的神经。照片中这位老人,蜷缩在邮政局的柜台下,守着面前一堆小山一样的零钱,不停地数着,数得忘乎所以,数得怡然自得。他每月能往老家汇款万元左右,逢年过节有时能有两三万。无独有偶,央视《新闻1+1》也揭秘,河南郑州繁华区一些职业乞丐,一天“收入”能有两千元左右。随着媒体对“职业乞丐”的报道,这一社会边缘群体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并且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尤其是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对职业乞丐“月入数万”“收入超白领”的表述,更是激起了公众各种复杂情绪。乞讨者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乞讨者高收入超过城市工薪族,这种说法引起了社会不少争议。能否让人们内心辨别弱势,能否让真正的弱势群体接受社会的关爱,是社会共同担忧的话题。

【现状概括】

乞讨者,古今中外早已有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职业乞丐的高收入现象却能屡见报端,高收入与乞丐,这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事情相联系在一起,除了吸引眼球外,它的危害是巨大和显而易见的,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容易滋生信任危机与大众冷漠,纵容好吃懒做,最终导致社会不公。职业乞丐高收入的现象伤害了社会的良心,有损社会公平与正义,令人愤慨。希望普通大众擦亮自己双眼,对职业乞讨说不,让他们无利可图、无钱可讨。也希望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管理、多方协作,完善救助体系,从根源上杜绝职业乞讨的现象。

【深度分析】

一、伤害民众的爱心。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看到确实需要帮助的人,力所能及地伸出援助之手,在有人抱怨社会世态炎炎、人心不古的当下,这样的行为依然让我们感到社会的温暖与真情。可是职业乞丐的欺骗性,一次又一次伤害了善良人士的心。发觉上当受骗后,爱心人士抱着“一切都是假的”心态有可能拒绝贡献爱心。当爱心被冷漠包裹,甚至可能会伤及其投身公益。

二、欺骗树立恶性示范。这种四肢健全、以欺骗和牟利为目的的职业乞丐大行其道也是一种恶示范。他们捏造事实、装可怜,骗取他人同情,以乞讨发家致富,而且经常强讨强要、恶意乞讨,有的还拐骗和教唆、甚至残害未成年人参与行乞,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传播错误的财富观。职业乞丐的高收入纵容好吃懒做,不符合正常的财富观。职业乞讨的高收入会让那些自立自强的低收入者感到心酸与委屈。如果这种现象被普遍化和合理化,很可能引发更多人的模仿,走上职业乞讨的道路,还会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扭曲,笑贫不笑娼,只要会赚钱和发财,不管其赚钱手段是否合理,是否有违法。

提出对策】

一、用法律约束欺骗性乞讨。

法律本不禁止乞讨行为,但乞讨也须遵守最基本的法律规则。然而,一些乞讨者编织故事,如家人生病、钱包丢失等,这就涉嫌诈骗;一些人故意将他人致伤致残并逼迫其乞讨,这更涉嫌多重犯罪;一些乞讨者恶讨强乞,这也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还有一些乞讨者在广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影响公共秩序,而这些“生意红火”的场所往往被一群职业乞讨者划分“势力”,他们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驱逐出“势力范围”,产生丐帮“垄断”。实际上,高收入的背后隐藏着多重违法利益。因此,乞讨场所的边界,不仅涉及乞讨人员的权利,更涉及他人不受非法干扰的权利,更涉及公共场所能否维持稳定秩序,这需要通过地方立法给出更为合理的界定。

二、用制度规范和管理乞讨。

与其将目光盯着他们的高收入,倒不如把焦点关注到如何通过法律对乞讨行为进行规范与管理。虽然现行法律已经对违法乞讨有着不少规定,但执法却依然形同虚设。在城市的天桥、医院门口,我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明显乞讨骗局,可是,并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进行干涉。因此,政府管理部门更应该责任明确,对于特殊地段加强监管。

三、用人心杜绝欺骗性乞讨。

乞讨者的弱者形象和强势的高收入形成巨大反差,贫富两重天的极端人格分裂画面更让人如鲠在喉。不得不说,财富通过不公平的方式取得确实需要民众增强辨别真假之心,在行善的同时多一份思考和考量。同时,对于乞讨者而言,更需要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反省,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取财富而非简单的骗取人们的善心。只有从根本上使人们的内心多一道自省的标准,使社会财富更好的分配,才能真正杜绝欺骗性的乞讨。

来源:京佳教育

(责编:吕春妍(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