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公务员考试频道_教育频道_人民网

2014年联考行测模拟试卷一答案解析【2】

2014年04月03日11:27        手机看新闻

第二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21.B【解析】逻辑填空题。“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的很清楚明白;“众所周知”指大家普遍都知道的;“司空见惯”指见得多了,也不觉得奇怪;“家喻户晓”指每家每户都知道,形容广为流传。文段意思是大家都知道的因果法则,所以应该选众所周知。

22.A【解析】逻辑填空题。“异曲同工”意思是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指做法不同而效果一样好;“殊途同归”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但不必然强调都是好的结果;“并行不悖”指同时实行,互不冲突;“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文段想要强调的是陆龟蒙和徐夤的诗句的表述不同,但都体现了越窑青瓷的美,可见此处填入“异曲同工”更为恰当。

23.C【解析】句中说的是学科界限的打破是一种必然趋势,因而思想史的研究不应再局限于原来狭窄和单一的学科领域,而应着眼于更广阔的视野。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指定范围内活动。指定范围在此处指的是学科界限,较其他三项更符合句意,本题答案为C。刻舟求剑:比喻拘泥、不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完全相反。闭门造车:比喻不管客观情况如何,只凭主观愿望办事。

24.C【解析】逻辑填空题。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殊途同归指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这两个词语都与文意不符,排除掉。“截然不同”形容两个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截然不同”语义过重,排除掉。故本题答案选C。

25.B【解析】逻辑填空题。这道题目首先可以排除D项。仔细观察剩下三项中的第一个词语,“高下难分”“不相上下”“伯仲难分”其实是同义词。通过第二个空,文段中说图案与徽宗的墨迹“共同成就了”这一杰作,所以用“相得益彰”更恰当,“相得益彰”指两个事物互相配合、补充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而“珠联璧合”说的是美好的人或事物结合在一起,并没有说发挥1+1大于2的效果。“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常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

26.C【解析】逻辑填空题。首先第一个空通过感情色彩的角度排除掉A、B两项,因为要搭配的是“痛苦”,要搭配一个具有消极色彩的词语,“遭受”和“忍受”都适合。第二个空可以排除掉“阻止”,因为“阻止”太绝对了,领导者的行动会减轻痛苦,但不绝对能完全避免痛苦。

27.A【解析】逻辑填空题。首先,文段说现代人比古人更注重什么,C“使用”大脑并不构成比较关系,因为古人也很重视,D项“联系”和大脑不搭配,这两项排除。然后看第二个空,这些方法已经出现,“应运而生”正有此意,而“呼之欲出”原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但是还没有出现,所以不符合文意,排除。故本题选A。

28.C【解析】逻辑填空题。根据第一个空后面的“但”可知,空缺处应该填“虽然”、“固然”,再看第二个空要填一个能体现出怀着愉快的心情赏风景的词语,“徜徉”就有一层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而“徘徊”一般指人怀着心事犹豫不决来回走动,故选C。

29.C【解析】逻辑填空题。文段通过两种情况来说明经历过贫困童年的富翁的行为,首先可以排除“变化莫测”,第二个空要形容富翁“吝啬”的特点,这个特点是因为童年经历过贫困造成的,但并不是从出生就有的,所以排除“与生俱来”,另外,既然他有时候浪费有时候吝啬,所以“始终如一”的说法错误,故此题答案选C。

30.D【解析】逻辑填空题。根据“中药出口遭遇严冬”可知,文段讨论的是中药国际化的问题,故选D。

31.D【解析】逻辑填空题。“贯穿”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而“渗透”比喻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含有一个过程的意思,所以“渗透”更恰当,第二个空用“劝导”更恰当。

32.B【解析】逻辑填空题。文段分别说了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批评,显然,第一个比较轻,“还算温和”,所以第一个空要填一个词义相对较轻的词语,用“颇有微词”最恰当,故此题选B。

33.A【解析】逻辑填空题。第一个空说柯达的历史是行业发展的什么,可以用“缩影”或者“写照”,要用“代表”、“典型的话”应该说成柯达公司是行业发展的什么,故先排除C、D。然后对比第二个空,“惊叹不已”是形容因为惊奇敬佩而发出的感叹久久不止,感受至深,是对非常好的东西的一个反应。而文段说的是人们对这个噩耗的反应,所以B排除。而“唏嘘不已”则有令人惊讶、难以置信的意思。故本题选A。

34.B【解析】逻辑填空题。根据“目前”、“着重”、“特别是”这些信息,可知这些问题是有轻重、急缓之分的,故选B。

35.D【解析】逻辑填空题。“倾巢而出”是个贬义词,先排除。“妙趣横生”形容人的谈吐、诗文等充满了美妙的意趣或洋溢着美妙的意趣, “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这两个成语跟“文艺演出”不能搭配,排除。故本题选D。

36.C【解析】逻辑填空题。 “对当前学校教育不足的反思”可以排除“不假思索”,“义无反顾”指为了正义毫不犹豫,用在题目中不合适。题目中说“传统德育自身有着一整套方法”,“断章取义”指不顾事物的整体截取其中一部分理解,意思符合。“穿凿附会”指把不相干的东西硬扯在一起,排除。

37.A【解析】逻辑填空题。本题采用突破口的方法在第三个空,“不谋而合”意思相反,“南辕北辙”针对一个事物的行动和目的相反,而题目中说的是“名校办分校”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两者做对比。“分道扬镳”比喻志趣目的不同而分别行事,不符合文意。故答案选A。

38.B【解析】逻辑填空题。从举例来说之后的内容与前文的关系,可知第一个空格所填词语应该表意为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不是孤立的,所以排除“相依相伴”。第二个空要与沃土搭配,“滋养”最适合。 

39.A【解析】逻辑填空题。这道题通过感情色彩来做,文段对贺岁片的整体态度是否定的,所以两个空要填的词语都要具有消极色彩,同时符合这两个词语色彩的只有A项的“挖空心思”和“蜕变”。

40.A【解析】“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通过第二个空和第三个空排除C、D。然后比较第一个空,“迥然不同”只两个事物完全不同,“天差地别”指差距很大,题目中“不负众望”和“不负众望”的意思是截然相反的,所以用“迥然不同”更恰当。

41.B【解析】细节理解题。A选项对应文段第一句话,民族主义起到过积极作用,又容易变成消极力量,正是双刃剑的表现;文段中说民族主义容易变成保守与压迫的力量,而不是本身的本质属性,B项曲解文意;C对应文段最后一句话;D对应第一句话。因此本题选B。

42.D【解析】意图判断题。文段是并列结构,分别用哈尔滨城市中俄式餐厅很多,和哈尔滨人喜欢俄国人的度假方式和啤酒、红肠、面包等,来说明哈尔滨的饮食深受俄罗斯饮食的影响。故答案选D。

43. D【解析】本题是意图判断题。文段强调的观点在最后一句“其实”后面的内容。前面只是对咆哮式教育的解释、举例,并指出对大众可能存在的错误观点,都非文段想要强调的内容。C选项中咆哮式教育的适用性文段中并没有提到,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44.D【解析】本题是细节理解题。由原文“在自然科学领域,那种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序列是清晰可见的”可知,选项D表述的规律适用于自然科学的历史进程,因此对于人文科学领域并不完全正确。

45. D【解析】本题是主旨概括题。文段是总分结构,开头先提出观点认为“基因兴奋检测”很困难,接着从道德与技术方面分别论述如何困难。

46.B【解析】本题是态度观点题,通过“但他们的表现并不出色”这一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对此是持反对态度的。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47. D【解析】本题是细节理解题。由原文“明确的明晰认识即理性认识,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可知,选项D正确。由“模糊的认识不可能成为知识”可知A项错。由“明晰的认识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明确的和混乱的”可知B项错。由“那种既混乱又明晰的认识……是值得研究的”可知C项错。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48.D【解析】本题是词语理解题。由原文可以看出20世纪的“资本”既包括阶级属性概念,又包括自然属性概念。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49.B【解析】本题是意图判断题。文段是一个分总结构。分别从古代礼制要求裁制冕服不需细致测量、突出图案这两方面说明,最后一句做了总结,这两点都使得中国传统服装采用平面剪裁法。故本题选B。

50.A【解析】本题是细节理解题。文段第二句话通过假设复句说明生长因子有可能保护皮肤,A正确。研究者发现了生长因子有四十种以上,其中有一些能够保护皮肤,而不是发现的这40种都能保护皮肤,所以B曲解文意。文中并没有将中年人使用面霜和其他人群做对比,C无中生有。D项将假设的关系偷换为确定性表达。因此只有A项正确。

51.D【解析】本题是语句排序题。④句为提出问题,应作为第一句。②句由“因此”引导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应放在结尾句。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2.A【解析】本题是语句排序题。通过观察选项的首句判断,最适合做首句的是④,先排除B、C,④句讲的是“改变”,是好的方面,②说另一方面的隐患,这是可以并列的,但③是要解决问题,与④句连接不够紧密。故排除D,选A。

53.B【解析】本题是主旨概括题。文段的行为脉络为总—分—总式,首句提出问题“民工荒”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解释,第二、三句分析原因,即为何西方理论不能解释我国的“民工荒”问题,尾句解决问题,提出“只有调整结构,才能改善就业问题”这一对策,因此主题句为最后一句。B项的“根本途径”是原文“只有……才”的同义替换,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为提出问题,并非主旨。C项的论述主体是金融危机,根据主体排除法可以排除。D项表述过于宽泛,扩大了论述范围,并非基于原文主题句进行的同义替换,也应排除。

54.D【解析】意图判断题。文段首先交代背景说明目前很多企业选择在广告中加入中国元素。第二句通过反面论证说明如果只单纯模仿而不重视文化就会产生不良后果,也就是说,要想成功运用“中国元素”就要重视对中国元素文化内涵的理解,所以本题答案选D。

55.C【解析】本题是主旨概括题。文段总体上属于分—分式结构,其中第1个“分”的部分都旨在强调“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接下来最后两句,强调我们要应用第一印象以及所需注意的问题。由此可知,选项A过于绝对、片面,排除。选项B过于片面,排除。选项D文中没有提及,排除。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56.A【解析】主旨概括题。文段逐一介绍了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条件。因此本题选A。

57.A【解析】意图判断题。尾句“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猴子和人类语言的起源”是主旨句,作者的言外之意即为猴子与人类语言起源的关系可能超出了我们一起的想象,所以答案选A。 

58.A【解析】意图判断题。文段中高频出现的主题词是“有机溶剂”,它的落脚点是文段中一个非常明显的对策句“规避有机溶剂的伤害重在预防”。接下来文段大篇幅分别介绍了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如何避免有机溶剂带来的伤害,为了节省时间,这一部分在考场上可以略读。

59.A【解析】主旨概括题。文段的行文脉络是:1、@是最常用的网络符号;2、@最早被使用的情况以及发明者。从现状引出源流,这是典型的介绍由来的文体。所以选择A项。A、C、D项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60.B【解析】语句衔接题。尾句“周边组织向角膜内生长入新生血管”暗示了结果应当是“出现血丝”。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荣志卉(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