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別讓“狀元”成了唐僧肉
過度商業化會污染孩子
64歲的周文濤是全國優秀教師、省特級教師,從1978年至2013年,他帶過23屆高考生,培養出兩位湖北省高考狀元和一位武漢市高考狀元。
周文濤說,培優機構拿狀元做廣告,助推社會補習風潮,加大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和學生的學業負擔,這與現行的教育改革是相背離的,也是有違教育規律的。
湖北省文科狀元陳君儀的班主任徐愛珍說,學生主業還是學習,商家和社會過早把孩子商業化是一種污染,“是否參加商業活動是學生個人的選擇,因為商業活動可以作為社會體驗的一部分。但前提是不能太商業化和影響到正常生活”。
傳統思維和市場經濟的畸形結合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高海波教授認為,“狀元經濟”是一種傳統的思維和現代市場經濟的畸形結合。它是傳統文化心理因素結合商業利益作祟,在商家瘋狂炒作下催生的。“這是一個很病態的思維,因為隱含一種扭曲的教育邏輯:分數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必須有一種清醒的認識,教育是為了求知而不是考試成績。
熱炒狀元暴露教育痼疾
湖北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徐楚橋認為,學校靠著所謂“狀元”來撐門面留生源,其中有著太多的無奈,暴露出經濟、教育不均衡的老話題。
華科大附中校長、省特級教師熊孝廣認為,造成學校狀元崇拜的尷尬局面有多重原因。優秀師資以及生源的流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據悉,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城市高中生源數猛增,眾多高中開始擴張,大量優秀的市州教師涌向武漢、宜昌等地﹔與此同時,生源的爭奪戰也悄然打響了,眾多高中不惜“免學費”、給獎學金、提供免費陪讀房等挖掘全省“尖子生”。
一系列的挖角后,全省的優質教育資源在之后的十余年內進行了一次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向少數市州集中。
鏈接
“狀元”中的異類
近日,廣西欽州市高考理科狀元吳善柳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從2000年至今他參加了10次高考。今年,他以680分再次奪得該市理科狀元,被清華錄取。
關於吳善柳放棄包括北大等名校入學資格參加10次高考的原因,究竟是因為一心想上清華還是為了獲取獎學金,尚無定論。值得一提的是,每年考上名校后自願落榜的吳善柳,吸引了不少高中復讀班和企業的關注。(楚天金報訊 本報記者劉輝 趙莉 實習生鄧鈺)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