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追尋紅色記憶——首都大學生記者團山西行

大學生記者踏訪八路軍總部舊址 革命老區變化大

2014年07月16日08:43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手機看新聞

大學生記者團參觀王家峪 北京電影學院 王哲熙

人民網山西武鄉7月15日電(歐興榮)“追尋紅色記憶,踐行核心價值”,首都大學生記者團循著當年八路軍英勇抗日的光輝足跡,今天分別踏訪了山西省武鄉縣王家裕八路軍總部舊址和百團大戰磚壁指揮部舊址,尋訪老八路,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接收革命傳統教育。

王家裕八路軍總部舊址位於武鄉縣城東部的丘陵山區,是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1939年秋至1940年底,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曾駐扎於此。朱德、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召開了多次重要的軍事、政治會議,部署了百團大戰作戰計劃。該舊址主體建筑包括東、中、西三個農家院落,屋內設施朴素簡陋,故事卻不少,令記者團的同學們聞之既崇敬又感動。

據現場講解員介紹,當年朱德總司令住在總部舊址的東房,武鄉有句俗語叫“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來,夏不涼”。據說當年分房時,朱老總本來是分到了正房,但是為了把朝向好、住著舒服的房子留給老百姓,朱老總主動選擇了去住東南房。大學生記者團成員、北京印刷學院崔偲林為此感慨,他從中看到八路軍首長心系群眾,愛護群眾,始終把群眾利益放首位的朴素情懷,正是在此感召下,軍民團結一心,面對困難都無所畏懼,堅持與日寇作斗爭,最后取得了抗戰勝利。在和平年代,希望黨的群眾路線這一法寶不要丟,也不能丟。

經過劉少奇房間,看到他簡陋的床有個小炕桌,放著一盞麻油燈,據透露,劉少奇非常好讀,夜裡常常點著麻油燈伏在炕桌上讀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胡荇玲同學說,這讓她想起毛主席說過的一句話: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在如此狹小的房間,面對如此艱難條件,革命先輩還不忘讀書,這種勤奮刻苦的精神值得當代大學生學習。

走過左權將軍的屋子,讓中國農業大學的王雪瑋同學在艱苦朴素中感受到一股溫馨,屋裡放著左將軍一家三口的合影。據講解員介紹,左權將軍的女兒左太北曾數次回來探訪,她把這間屋子看做是自己唯一真正的家。她不僅出生於此,一家三口僅有的一段短暫團聚時光也在此,戰爭讓年幼的她不久就永遠失去了父親。王雪瑋同學說,比起左奶奶的童年,她的童年可以說是幸福又完整的,而這樣幸福的童年歸根結底還是源於當年那一代人的犧牲奉獻。

在參觀舊址期間,同學們還幸運的見到了兩位老戰士,一位76歲,一位87歲。87歲的老八路李金河已白發蒼蒼,雙眼卻十分明亮,身姿挺拔。他的二女兒介紹說,老人曾參加過多次戰役,如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渡江戰役等,在部隊中擔任步槍手。他1945年當兵,1955年才回到家鄉。1955年復員時本可以留在哈爾濱,在政府部門擔任干部,可他自認是武鄉人,要落葉歸根,毅然回到了家鄉。自18歲開始當兵,當兵的中途,家中的老母親去世不能回鄉奔喪,這種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讓同學們為之動容。

下午,同學們集體造訪了聞名全國的紅色革命村——磚壁村,作為一個太行山深處的小村庄,既普通又偉大。抗戰時期,八路軍總司令部曾三次在此駐扎,朱德、彭德懷、左權、劉伯乘、鄧小平、陸定一、羅瑞卿、楊尚昆都曾在這裡居住生活過,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學們來到田間找到了磚壁村前支書李同書,這位做了十八年的老支書,談起磚壁村,如數家珍一般介紹村裡的抗戰光榮歷史和近幾年村裡發生的新變化。作為革命老區,這裡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有著講不完的英雄事跡,也有著因地理條件的限制而帶來的經濟落后。2005年,優惠的政策給這裡注入了新的活力,讓這裡的百姓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這裡不再單純的依賴種植業為主要經濟來源,多元化、充分利用特色資源開發的第三產業使這裡人民脫離貧困,逐步走向小康生活。

看到老區人民因惠民政策帶來的幸福生活,因英勇抗戰的革命精神帶來的平和心態,記者團的同學們一邊贊嘆於政策給人民的支持,一邊為他們現今的日益富足的生活感而到欣慰。

(責編:楊晨(實習生)、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