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從“高考獨木橋”到“名校獨木橋”

如何化解高校生源危機與社會高考焦慮?【2】

熊丙奇

2014年06月08日11:20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手機看新聞

高校平等競爭自主辦學方可擴大學生選擇空間

有一些人擔心今年高考人數的增加,會影響到高考錄取率,使高考競爭激烈,這種擔心從全局看,是多余的。在近年來的高考中,每年都有上百萬的考生在考后放棄填報志願(達到二本線的想上一本,或者達到三本線的想上二本),以及被錄取后放棄報到(對學校或對專業不滿意),因此,增加的27萬,相對於這放棄的100萬,並不算什麼,而那些往年學生報考不踴躍(甚至在一些地方招生中遭遇零投檔)、報到率不高的學校,也不可能看到高考報名人數增多而高興起來,對生源的吸引力不高,報考人數再怎麼增加,也跟他們沒有太大的關系。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總體看來,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雖然我國高等教育資源日益豐富,但卻人為地把高等教育資源分為三六九等,高校被各類教育工程、計劃以及高考錄取批次分為985高校、211院校、一本、二本、三本、高職高專,再加上在當前的人才評級體系中,採取簡單的學歷標准,這導致整個基礎教育,都把一本升學率,尤其是上985高校、211院校作為辦學目標,甚至在一些中西部地區,出現了不上一本,就不算上大學的觀念,認為上二本、三本、高職高專根本沒有出路,還不如去打工。

我國高考升學率已經超過75%,但一本錄取率在全國范圍內隻有9%左右,當大家都把一本作為升學追求時,可以想象,這樣的高考競爭甚至比10年前還要激烈——在高校擴招之前,雖然整體錄取率不高,可上大專,也被認為很不錯了。

二是高校缺乏辦學自主權,無法辦出個性、特色和高質量,有的高校甚至從一辦學起,就在做販賣文憑的生意,這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高的情況下,還會有一定生存空間,而隨著大學生人數增加,大學生就業難,再這樣“空心化”辦學就沒有出路。

當前,不少輿論在呼吁高校要面對生源危機積極進行轉型,但問題是,高校有轉型的自主權嗎?他們能根據自己的辦學定位,自主設置專業、開設課程,採取適合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嗎?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到,要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但放權改革的進程十分緩慢。

生源的危機的出現,會對推進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倒逼”作用——如果再不把辦學自主權交給高校,讓高校能針對社會需求,調整專業、課程,辦出特色,將會出現一批學校因生源危機而破產,這是教育部門必須正視的問題。“倒逼”能否起到作用,取決於政府部門最終是否放權。

另外,要讓每一所大學辦出特色,還需要給學校平等競爭的空間,這也是擴大學生選擇權,從單一的成才模式走向多元成才模式的必然要求。做到這一點,我國政府應該退出對高等學校的行政評審、評價,取消各種行政性質的教育工程、計劃,取消一系列教育歧視性政策,打破分批次按計劃集中錄取,不再把高校分為什麼一本、二本、三本——在目前的教育管理體系中,民辦院校相對於公辦院校低人一等,職業院校相對於普通院校低人一等——政府部門要做的是,依法監管每所學校依法辦學、平等競爭,隻有在競爭的環境中,各類學校才會辦出一流水平,都成為受教育者值得考慮的選擇。

這才是我國發展教育的根本出路,不但拯救面臨生源危機的高校,也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成長的空間,把基礎教育從應試教育中解放出來。如此,才能從根本上緩解整個社會的高考焦慮。

上一頁
(責編:郝孟佳、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