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

成語大會賽正酣 場下學習趣聞多

劉菲

2014年05月19日07: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成語大會賽正酣 場下學習趣聞多

  眼下,央視《中國成語大會》正在熱播。該檔節目每周一期,吸引了下至中小學生,上至退休人員的廣泛群體的關注,不少家庭老少齊聚,邊觀看,邊參與,其樂融融。究其原因,是因為作為漢語中的獨特內容,成語與每一個漢語使用者都有著深刻而廣泛的關聯。試想,我們身邊有哪個人不會說幾個成語呢?

  成語比賽懸念多

  我們知道,語境對於成語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中國成語大會》比賽設計的一個環節就是利用創設語境猜成語。在5月11日的《中國成語大會》決賽第4場比賽中,幾個細節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北京大學學生王帆與記者唐蕊搭檔,由王帆比畫描述,但不能說出所描述成語中的任何一個字,由唐蕊來猜。幾輪比賽中,她們配合默契,創下了比賽最好成績:42.97秒內猜出6個成語。她們勝出的秘訣就在於活學活用,巧妙地利用創設語境猜詞。當遇到“高抬貴手”時,王帆說“小的錯了,請您——”唐蕊迅速應答“高抬貴手”﹔當遇到“不可開交”時,王帆描述“雙方打得是——”唐蕊又迅速應答“不可開交”。

  來自北京建筑大學的邢正在與少女作家何欣航搭檔猜詞時,用簡短的“一顧再顧”引出了“傾國傾城”。一些人知道,這來自於《漢書·外戚傳》中的“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而通過評論嘉賓、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酈波的點評才知,“傾國傾城”這個通常用來形容美人的成語更早時是出現在《詩經·大雅》中的“哲夫成城,哲婦傾城”,形容周幽王為之 “烽火戲諸侯”的褒姒。參賽選手和場內外觀眾由此對於這個成語背后的中國文化知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探尋成語的起源,豐富我們對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的了解,賦予帶有音韻美、形式美的成語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應該也是這檔節目的初衷。

  成語教學趣聞多

  許多學習中文的外國人對於成語是又愛又怕,愛的是他們認為掌握成語是漢語水平高的表現,怕的是成語豐富而曲折的內涵往往不是僅了解字面就能掌握的。

  同濟大學對外漢語教師林希介紹說,外國學生特別愛學成語,他們認為成語形象生動,富有中國文化哲理。林老師回憶說,我講的第一個成語是“馬馬虎虎”。先講一個小故事,相傳有個人畫不好虎,畫得像馬,還對買家說馬和虎差不多,買家看他賣得便宜,也就馬馬虎虎算了。后來就用馬虎或馬馬虎虎代指做事不認真,其中也有將就的意思。學生們特別喜歡聽這樣的故事,以后就總追著我講成語,一聽到我說出4個字的詞就問,這是不是成語?有什麼故事嗎?結合課堂語境學習成語效果最好:當兩個學生同時搶答一個問題時,學會了“異口同聲”, 當出現弄混學過的漢字現象時,學會了“糊裡糊涂”,當有學生想家時,學會了“歸心似箭”……

  德國慕尼黑孔子學院漢語教師志願者王溪說,因為外國漢語學習者對於中國歷史了解有限,漢字書寫水平有限,所以我會選擇日常口語中常用的,所涉及的漢字不太難的,最好是帶有故事情節的成語加以教授,比如,守株待兔、此地無銀三百兩等。王老師強調,讓外國漢語學習者了解成語語境,鼓勵其使用,才能使他們產生興趣且印象深刻。一個學生的朋友丟失了財物,他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成語去安慰,用得恰倒好處,令人驚喜。

  對外經貿大學中文學院副院長周晨萌老師舉“自相矛盾”一詞為例,首先從“矛盾”入手,講解矛、盾的原有詞義,及矛盾一詞語義形成的原因,然后分析“自相”的意思,讓學生了解這兩個詞合在一起組成的新詞的意思。其次,講解該成語典故。結果,還沒到下課,學生們就已經在對話中用上“自相矛盾”了。

  成語學習收獲多

  外國學生不但喜歡學成語,更喜歡自己找成語、用成語。據林希老師介紹,外國學生思維活躍,對於感興趣的內容學習熱情高漲。課文裡的“氣喘吁吁”,“暴飲暴食”是成語,那麼“面色蒼白”、“四肢發冷”算不算成語?兩個學生在路上聽到有人說“不三不四”,一進教室就問這是什麼意思?是好詞還是壞詞?於是林老師因勢利導,講解了有數字的成語,如,三心二意、五顏六色、千言萬語,等。

  當然,也有成語用得不恰當的時候。一個外國學生習作中有一句“中國……土地很大,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地方。”老師告訴她,這“莫名其妙” 用得不合適。她說從字典裡查到“莫名其妙”的意思是“說不出其中的奧妙”。老師就給她講成語含義的演變,並建議她改成“有很多非常奇妙的地方”,但這個留學生覺得“非常奇妙”不是成語,而她特別想在這句話裡用一個成語,於是老師推薦了幾個詞:妙不可言、妙趣橫生、別有洞天、美不勝收。

  對外經貿大學韓國留學生鄭仁賀說,我最初接觸成語時就鬧過笑話。一次,美術課老師點評我的畫作時說:“你畫人畫得很好,就是背景畫得太花了,有些畫蛇添足。”我找來找去也沒發現自己畫了蛇,就對老師說:“老師,您該配一副眼鏡了!我沒有畫蛇!”老師一聽,笑著說:“你去查查‘畫蛇添足‘的意思吧。”從那以后,鄭仁賀再不敢隻憑字面意思來斷定成語的含義了。

  外國人學成語有樂趣,也有困惑。美國學生凱爾西在學習“興師問罪”時,查了英文,解釋為“因受罰被派遣去遠征”,和這個成語的本意不符。她感到困惑,就去請教中文老師,才知道這個成語的本意是指發動軍隊聲討對方的罪過。也指大鬧意見,集合一伙人去上門責問。凱爾西總結說,因為中西文化存在差異,所以學習成語時不僅要查英文解釋,還要請教老師,才能准確地理解成語的含義。

  另外,現在社會上濫用成語的現象,也讓中國文化背景知識有限的外國人感到困惑。有老師反映,在講解“刻不容緩”時,學生提出,他們在街上看到的是“咳不容緩”,還問“到底哪個是對的呀?”

  每一個漢語使用者,都應該為學習成語而用功,為使用成語而自豪,為抵制濫用成語現象而出力。正如《中國成語大會》評委酈波所說,濃縮的才是精華,簡約的才有魅力,均衡的才有美感,上口的才能流傳,傳承的才能永恆,永恆的才是經典。而成語則完全符合了這些條件!

(責編:歐興榮、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