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准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福州市自2009年以來,試點縣管校用,推動教師校際交流。效果如何?好學校的教師在差學校能安心工作嗎?記者實地進行了探訪。
上個月,福州市台江區寧化小學六年級三班的學生林與飛發現班級有了新變化。“我們班又新來了一位語文老師,今天的寫作課他帶著我們到教室外看下雨,特別有意思。”放學后,林與飛迫不及待地和來接自己的媽媽徐春花分享。
從一年級起,林與飛所在的班級已經輪換了四位老師。教師的流動源自福州自2009年開始的縣管校用教師校際交流。“當年9月起,我們在福州台江區與閩侯縣進行試點。”福州市教育局局長鄭勇介紹。
試點:片區管理 教師輪崗
福州市規定,凡在同一所學校工作滿6年的教師原則上都要進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數要達到應交流人數的10%以上﹔在同一所學校任職滿兩屆的校長也要進行交流。
交流方式分為雙向選擇交流、跨片競崗交流、對口協作交流等。“最主要的是中心學校與普通學校、平原學校與山區學校之間的交流。”鄭勇說。
為了保証校際交流的可操作性,福州市特別實行了“師資互派、資源共享、統一教學、捆綁考核”的片區管理模式。其中,台江區將中小學劃分為5個片區,閩侯縣則以鄉鎮為單位劃分區域。同時,每個片區由一個中心校校長作為召集人,負責片區內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教師的人事關系由片區直接管理,這從根本上打通了流動的屏障。”鄭勇說,“教師校際交流主要在學區和片區內展開,也不會給教師生活上造成過多不便。”
據統計,2009至2012年,福州市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人數達2592人。2013至2014學年,教師交流人數達3057人,佔應交流人數13.5%。
像林與飛這樣,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換了四位老師,會不會影響教學的持續性?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正常的教學模式,從低年級升至高年級時,本來就會調整教師,並非因為輪崗造成教師更替頻繁。而且試點規定要求教師必須在新學校工作至少滿兩年,才能進行第二輪交流。
保障:六個統一 挂鉤職稱
在閩侯,山區教師的交流是政策傾斜的重點。山區與縣城距離遙遠,條件艱苦,對從縣城輪崗到山區的教師來說,挑戰很大。“剛來時的確會有落差。”2011年,楊彬芳從閩侯縣鴻尾中心小學交流至奎石小學,“奎石離縣城較遠,設施條件也比不上中心小學,一開始很不適應”。
然而,抱著“咬咬牙堅持兩三年”想法的楊彬芳,漸漸有了新感受。“在奎石,我們中心學校交流來的老師特別受重視,讓自己發揮的舞台反而更大了。”去年,楊彬芳被奎石小學推薦到縣裡參加優質課比賽,一舉拿下一等獎,“以我的資歷,在中心小學也許連參加的機會都沒有”。
鄭勇介紹,在教師輪崗措施實施中,統一工資待遇、統一編制標准、統一招考聘用、統一考核辦法、統一退休管理。“這樣無論教師如何交流調動,收入、待遇、職稱等都不會發生改變。”
閩侯縣教育局局長江道平說:“我們每年額外安排350萬元專項經費用於山區教師補貼。在山區、半山區學校,教師還可以入住免費的教師宿舍。”近年來,閩侯投入3000多萬元新建、改造教師宿舍,基本解決了山區、半山區學校交流教師的住宿問題。
讓老師主動動起來,還有更為重要的一條硬指標——校際交流和職稱評定挂鉤。“也就是說,隻有有過交流輪崗經驗的教師才有資格評定職稱。”鄭勇說,這樣的政策導向下,校際交流由被動變主動,化特殊為常態。
成效:擇校降溫 發展均衡
住在閩侯的包麗星,家對面就是奎石小學,然而當初為了孩子上學,家裡甚至計劃高價在福州買套“學區房”。“當時覺得,奎石小學既不是縣裡的中心學校,更比不上福州的好學校。”
后來聽說了學校間老師會互相輪崗,包麗星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讓孩子暫時來奎石上學,沒想到孩子的發展讓她驚喜,“成績一直不錯,還去市裡參加了少兒主持人大賽。現在看起來,自己的孩子比起市區的孩子一點也不差”。
四年前,通過輪崗成為寧化小學校長的洪麗玲回憶,當時寧化小學師資薄弱,設施落后,就連附近的生源也不願意來寧化小學,“到了9月份甚至還有一個班招不滿”。而現在,中心學校的優秀教師來到寧化小學發揮所長,寧化小學的年輕教師也能到中心學校快速成長。2014年,寧化小學擴招了兩個班,新招生超過200人,擇校熱自然降了溫。
“教師校際交流並不是削峰填谷,而是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鄭勇說,“在片區化管理的模式下,中心小學更像是一個‘孵化器’,將優秀教師資源源源不斷輸送給片區內的所有學校。”
但鄭勇坦言,校際交流工作還有改進的空間,例如,目前片區間的管理仍未統一,跨片區的交流還存在阻礙。此外,交流至偏遠山區的教師往往遠離原有的生活中心,如何進一步改善山區學校條件,降低校際交流對教師生活的影響,也是下一步工作努力的方向。
延伸閱讀:教育均衡不是制造整齊劃一的“人工林”(實踐者說)
福州市寧化小學校長 洪麗玲
福州市試點縣管校用教師輪崗,我是見証者,更是親歷者。
2010年,我作為輪崗校長,從台江區第三中心小學來到寧化小學。當時的寧化小學,是一所建設落后、連招生額都很難完成的薄弱校。“落差大,難度高”是我來到學校的第一反應。
讓寧化小學煥然一新的,是均衡教育的發展思路和政策導向。通過教師校際交流等一系列措施,學校在硬件和軟件上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寧化小學迎來了片內生回流的熱潮,片內生入取率達95%以上。
在教師輪崗試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的今天,如何在新的起點尋求突破?我認為,除了一如既往地實行對薄弱學校的傾斜性支持,更重要的是採取措施,推動教育內涵均衡發展。
教育均衡化訴諸的結果,絕不是通過“植樹造林”式的運動制造出整齊劃一、見圓見方的“人工林”,而是要根據地形地勢、植被條件和原有物種,催生一個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生態林”。
注重教育的內涵發展,要求均衡不僅僅限於資金的投入與師資的流動,而是要從“基因”入手,在教師校際交流的基礎上,努力使學校教育的各個內涵要素最大化地運作起來,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讓每一所學校成為有個性、有特色、有內涵的好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