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生於德國,后入瑞士籍,終入籍美國。曾任柏林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校教授。1922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學校要培養獨立行動和思考的人
有時人們把學校看成僅僅是把盡可能多的知識傳遞給成長中的一代的工具。我認為,這是不對的。知識是死的,而學校卻是在為活人服務。它應該在青年人身上培養那種有益於公共福利的品質和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消滅個性,把個人僅僅作為如蜜蜂或螞蟻那樣的社會的工具。因為由一個沒有個人獨創性和個人目標的標准化的個人所組成的社會,將是毫無發展可能的、可憐的社會。相反,學校的目標必須是培養能獨立行動和思考的個人,而這些個人又把為社會服務視為最高的生活問題。
人們怎麼才能實現這一理想呢?是通過道德說教達到這一目標?絕對不是。言詞現在是、今后將仍是空洞的聲音,通往毀滅之路從來都是由關於理想的浮華之辭相伴。但是人格並不是由所聽所說形成的,而是由勞動和行動形成的。因而,最重要的教育手段是促使小學生們採取行動。這適用於小學生的第一次學寫字,也適用於大學的博士論文,或者記一首詩,作一支曲,口譯或筆譯一篇文章,解決一道數學題目,或是進行體育運動。
但是在每項成就背后都有一個作為其基礎的推動力,這種推動力反過來又被所從事的事業中取得的成功所強化和滋養。在這裡存在著最大的差別,這些差別對學校的教育價值至關重要。同一工作,其起源可能歸因於恐懼和強制、追求權勢和聲名的野心勃勃的欲望,或是對對象的愛好、興趣以及對真理和理解的要求,因此也可以是每個健康的孩子都有的、但很早就被削弱了的神聖的好奇心。完成同樣一件工作對小學生產生的教育方面的影響可能有很大的不同,這取決於使他完成這件工作的內因究竟是害怕受傷害、利己主義的情感,還是獲得喜悅和滿足感。沒有人會堅持認為,學校的管理及教師的態度對塑造小學生的心理基礎毫無影響。
第二個動機——雄心,說得委婉點就是以被承認和被尊敬為目標,牢固地存在於人的本性之中。沒有這種精神刺激,人類合作就完全不可能﹔取得伙伴贊同的願望肯定是社會最重要的束縛力之一。所以學校和教師必須防止使用產生個人野心的簡單方法以敦促小學生們勤奮學習,要讓孩子感受到被承認和尊重。
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
通過專業教育,學生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並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惡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為了獲得對別人和對集體的適當關系,他必須學習去了解人們的動機、他們的幻想和他們的疾苦。
這些寶貴的東西,是通過同教育者親身接觸,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過教科書傳授給青年一代的。本來構成文化和保存文化的正是這個。當我把“人文學科”(the humanities)作為重要的東西推薦給大家的時候,我心裡想的就是這個,而不是歷史和哲學領域裡十分枯燥的專門知識。
過分強調競爭制度,以及依據直接用途而過早專門化,這就會扼殺包括專業知識在內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種精神。
使青年人發展批判的獨立思考,對於有價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關的,由於太多和太雜的學科(學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過重負擔,大大地危害了這種獨立思考的發展。負擔過重必導致膚淺。教育應當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
(文章選自愛因斯坦《培養獨立思考的教育》、《論教育》與《教師和學生》)
編后語
沒有人把“教育家”的桂冠戴到愛因斯坦頭上,愛因斯坦也從不以“教育家”自居,他曾謙虛地稱自己為教育領域的“半外行人”,盡管如此,我們不能不承認,愛因斯坦對教育有著非凡的洞察力。當西方工業化帶來“現代教育”的蓬勃發展,很少有人覺察到這種教育制度的缺陷,唯有愛因斯坦慧眼獨具,一眼看穿了它存在的種種弊病。愛因斯坦在半個世紀前談論的許多觀點,現在看來,依然光鮮如昨,值得我們深思。

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間









恭喜你,發表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