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不久前公布了高考改革的初步方案,這一方案是否有望讓下一代人真正享受到素質教育?帶著這個問題,本報記者10日在北京京西賓館採訪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黨委書記、全國人大代表朱之文。
“高考是個指揮棒”,朱之文說,應該指揮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而不是“對待學生像敵人一樣,用題海戰術、反復考試來強化知識”。
針對大學招生加入綜合素質評價,朱之文說,這需要建立一個系統,可以公正、客觀地記錄學生在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參與社會活動這些方面的表現。大思路很明確,關鍵在於具體環節怎麼根據實際情況操作好。
有教育界人士認為,高考不分文理科,不利於有專長的學生,朱之文則認為兩者並不矛盾。“文理科不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不好”,他說,一個人可以有愛好,有所偏長,但是應該有基本的素養。“我觀察許多學生,文章寫得好的,往往不是文科生,反而是理科生,很多社會科學搞得好的,也不見得是學社會科學的,往往是復合型人才。一個人的知識基礎越厚,未來在專業發展上就越有潛質。”
至於像錢鐘書、吳?這樣極端偏科的人才,朱之文說,得承認這些人隻佔極少數,不具普遍性。而且,不少學校已經啟動了自主招生,“如果你真的哪門成績很突出,哪方面很有見解,可以通過自主招生進來。”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4年03月11日 第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