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2014年高考作文:第15練學會分析

2013年09月05日10:57        手機看新聞

[訓練目的]

扣住論點,對事例進行分析,使論說既有“據”,又有“理”。

[復習指導]

有些同學在論証時,採用的是事實加觀點的簡單組合的方法,對這些事實材料缺乏必要的、合理的分析,未能開掘出蘊含於事實材料中的道理來,因而雖然事實論據十分典型,但文章卻流於材料堆砌,不能讓人感到論點的無可辯駁。

其實,議論文的本質特征,恰恰表現在“雄辯”上。要“辯”,就少不了分析﹔沒有分析,就很難以理服人。分析是聯系材料與觀點的紐帶。有了分析,材料的論証作用才能得到凸顯,文章才有邏輯力量。

敘例之后,要扣住論點,對事例內容進行分析。通過對事例的分析闡述,揭示出事例和論點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使之緊密地融為一體,這樣,論據的論証作用方能顯示出來。列舉事例后圍繞論點展開分析論述,才能使論說既有“據”,又有“理”。

那麼,如何運用事例來論述觀點,把論証推向深入?關鍵是分析論據,找准論據和論點的契合點,把握四個思考方向:

1、朝深處想,揭示實質﹔

2、朝大處想,揭示意義﹔

3、朝遠處想,揭示影響﹔

4、朝反面想,揭示后果。

這樣就能變單純舉例為就例說理。下面介紹幾種基本的分析方法。

(一)假言因果法:

用假設性的語言,把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講出來。標志性詞語通常為“如果……那麼”“假如(倘若)……怎能”等。

進行假設性的分析,如果你舉的例子是正面的,那麼你就從反面來假設分析﹔你舉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從正面來進行假設。

(二)同類歸納法:

舉出兩個或兩個以上同類的例子,然后進行分析論述時,找出它們的相同點,但這個相同點必須緊扣論點﹔或者舉出一個例子,然后在分析過程中聯系其他類似事例,進行歸納總結,緊扣論點。所舉之例應為同類例子,並且在分析論述時要緊扣論點找出相同點。

(三)披文示意法。

即披露一段文字解釋它的含義,在解釋含義過程當中,使得這一段話更有說服力,更能証明觀點。當然解釋意思本身也是在証明觀點。

不少同學寫作文喜歡引用名言名句,但往往只是簡單地引一下就完了,有時這樣的效果不好,可作適當分析。在解釋含義過程當中,使得這一段話更有說服力,更能証明觀點。

(四)意義分析法:

也叫例后分析評價法。就是敘述事實論據后用精煉的語言揭示、評價事物或事件的效果、價值、影響,從而証明論點的一種方法。其作用在於由小見大,高度評價,深入本質,揭示危害等。意義分析法標志性詞語通常為“從……中,發現……,感受到……”。要緊扣論點,選擇恰當的角度來分析評價,語言要精煉,要言不繁,點到為止。

(五)正反對比法:

一種情況是舉一個正面的例子、一個反面的例子,然后,對這兩個例子還要進一步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以証明論點。另一種情況是舉一個例子,但這個例子裡面含有正反兩種因素,這個例子舉完了,再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加以對照性分析以証明論點。注意由事例推及觀點,在舉例后輔以論理,一正一反,比較闡述。言之成理,增強說服力。

(六)敘議交融法:

敘述交融法即敘中有議,議在敘中的一種分析方法。在論証過程中,將論據的敘述融於排比兼反問的說理之中,一箭雙雕。做到語言簡潔有力,信息含量豐富,邏輯性強。

隻靠堆砌材料來詮釋話題,揭示論點,決非上策,絕不能成就深刻之作。同學如在作文中靈活運用這些方法,發諸真情把道理議深議透,就能使文章更具有真情實感,更顯深刻,更富理性之美。

[典題探究](2008•高考全國卷Ⅱ)

閱讀下面的文字,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島上,有很多綠海龜孵化小海龜的沙穴。一天黃昏,一隻幼龜探頭探腦地爬出來,一隻老鷹直沖下來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發現了,連忙跑過去趕走老鷹,護送小海龜爬進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沙灘裡的小海龜魚貫而出——原來先出來的小海龜是“偵察兵”,一旦遇到危險,它便縮回去,現在它安全到達大海,錯誤的信息使幼龜們爭先恐后地爬到毫無遮擋的沙灘。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隻等待機會的老鷹又飛了回來,其他的老鷹也跟過來了。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范圍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試題解讀]

材料涉及三個對象,除“好心的游客”外,還有幼龜和老鷹。假如從幼龜角度看,它們派“偵察兵”了解情況,由於人為干預、獲得錯誤信息而遭受損失﹔從老鷹角度看,它被人趕走未達到攫取食物的目的,但沒有放棄目標,而是伺機再度出擊。據此,還可從“審時度勢”“信息與成功”“生存法則”“堅持不懈”等角度切入題意。隻要立意不“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就是符合題意的。

有了正確的立意,下一步就是對觀點進行論証的工作了。要靈活運用幾種分析方法,發諸真情把道理議深議透,就能使文章更具有真情實感,更顯深刻,更富理性之美。就本題而言,意義分析法較為適用。敘述事實論據后用精煉的語言揭示、評價事物或事件的效果、價值、影響,從而証明論點。可以由小見大,高度評價,深入本質,揭示危害等。

[范文引路]

變味的善良

我們總站在富足的地方憫惜貧窮,總躺在安全的地方怒斥邪惡,總在五十步笑百步后呼喚遠離冷漠,總在血痕淡去后才忙著計算生命的價值。

於是,我們俯身憐憫的姿態傷害了別人的自尊。

每次災難過后,都有太多的人爭先領養孤兒,當這片熱潮過去,又有太多的孤兒陷入苦難。據心理學家分析,領養孤兒要考慮自己的經濟狀況,家庭氛圍要同孩子原先家庭相似,教育方式、家長性格都要與孤兒相適宜。但是,太多的人僅憑自己一腔熱血。熱心卻喚回了家庭的分裂,孩子們再次面臨家園破碎的痛苦,傷害再次打擊無辜孩子柔軟的心靈。善良由甜蜜變為苦澀。

我們用沸騰的熱血燙傷了他人的肉體。

2008年奧運會是我們中國人的奧運,舉國歡慶,氣氛火熱,聖火傳遞,同一世界,同一夢想。但是,不和諧的色彩也玷污了奧運火紅的火炬、綠色的橄欖枝。據報道,8歲孩童用55天時間完成抵京“馬拉鬆式”賽跑﹔10歲孩子捆綁雙臂在激流中前行﹔8歲女孩在父親陪同下步行3000多千米到達首都北京……這些行為引起中國甚至世界媒體的關注,其中不乏外國媒體以此對中國奧運的詆毀。不實評論需全力抵制,但也不可否認,這是“畸形奧運熱”。我們舉辦一個理性的奧運,就需要理性的行為作支撐。熱情由火熱的激情變為瘋狂。

我們在用熱血燙傷他人肉體時,也燙傷他人的心靈。

2008年5月21日的汶川大地震,我們以最迅速最團結的行動援救了太多的生命,我們贏得了世界的尊重。無數的閃光燈聚焦四川,閃爍著無數動人感人的故事,但也刺傷了災區人們的瞳眸。

被成功救援的孩子本是幸運的,但有記者為了採訪一遍一遍喚起他們沉痛的回憶,孩子失聲痛哭,大人也泣不成聲﹔有熱心的志願者無救災意識,卻前往災區,雖一顆熾熱之心卻給災區添亂。不正確的救援動作,不完善的服務行為,不合理的安慰幫助,給災區人民“二次傷害”。善良由本意的撫慰變成了利劍。

中華民族是堅毅、熱心、善良的民族。當我們挺過洪水、挺過非典,挺過不法分子對祖國的分裂和對奧運的褻瀆,我們也必將挺過慘烈的汶川大地震,成功地舉辦奧運。但我們需要更多的思索和行動,站在別人的角度,理性全面地看待問題。

“愛人之心”深入我們的血液,永葆善良甜蜜,為善良保鮮,讓它不褪色,不變質,不變味。

[例文評析]

沉穩,冷靜,不凡的見解,入情入理的分析。讀《變味的善良》,能使我們理性而理智地看待和處理某些事情,讓愛心真正落到實處,讓善舉不會傷害別人的自尊,不會燙傷別人的肉體和心靈。

文章所列舉的三件事都很典型:領養孤兒、奧運熱、汶川地震后某些人的“善舉”。這些事為人們所關心,所熟悉,又是現實生活中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人們就很容易將作者的推斷和自己的認識進行對比、印証、思考和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文章因此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思考縝密,剖析深入。文章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人們的動機和后果都說得明白,分析得有理,使人不得不服。特別是領養孤兒的一段,說得在情在理,能激起讀者的共鳴。

[作文訓練]

人們對羨慕的感覺都是相似的,但對羨慕的認識是各不相同的。有人說,羨慕是擺脫慵懶的仙丹﹔有人說羨慕是滋生嫉妒的溫床﹔還有人說羨慕別人得到的,不如珍惜自己擁有的。

請以“羨慕”為話題,自行立意,自擬題目,聯系實際,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

[寫作指導]

生活中“羨慕”可以分為三類:①羨慕催人奮進是好事﹔②羨慕不足或者不羨慕﹔羨慕不足者是井底之蛙,所見有限,看不到更多的令人羨慕的東西。不羨慕者,自視清高,發現不了值得羨慕的東西﹔③羨慕過分,發展為嫉妒,造成惡果,往往害人害己。通過對三類不同程度的羨慕的分析,使我們掌握了羨慕的分寸,從而使羨慕發揮應有的作用。不管寫哪類“羨慕”,都應當擺事實,講道理,不可進行空泛的說教,或採用事實加觀點的簡單組合的方法,而應對這些事實材料進行必要的、合理的分析,開掘出蘊含於事實材料中的道理來。請看下面這段文字:

羨慕之情源於別人超越了自己。在羨慕的同時應該對自己和羨慕對象之間的差距做出正確的認識。綜合自身的能力,如果這一差距是力所能及的,可以彌補的,就應通過奮斗迎頭趕上甚至將其超越。這時羨慕就成了人成功的引擎,擺脫慵懶的仙丹。當年正是由於對身邊北京人富庶生活的羨慕,韓村河人紛紛外出創業,經過無數坎坷后很多大規模建筑公司以韓村河人的姓名注冊並建立起來,日益壯大。從此,建筑業為韓村河帶來了滾滾財源,韓村河也因此成為創業致富的典范,有“中國第一村”之美譽。從貧窮到富有,從落后到前衛,這一切的改變最初都是由“羨慕”引起的。榜樣的力量之所以“無窮”,是因為榜樣使人羨慕,羨慕使人行動,行動最終助人超越榜樣。可見羨慕之情對人造福之大。

這段文字舉韓村河人創業致富的事例論述羨慕的作用,對事例的敘述簡明而要,而重在扣住論點,對事例進行分析。

[佳作賞析]

我看羨慕

人們追求美好遠離困厄,人們向往光明摒棄黑暗。正是人們對善與惡、美與丑最基本的認知判斷,促成了人類不斷地追求與進步。而這種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就是羨慕。羨慕使人們看到了奮斗的目標,激勵人們為理想而奮斗﹔但過分地羨慕會使人忽視既得的幸福,甚至由羨慕演化成嫉妒,於人於己都隻有害處。

羨慕使人對美好的單純願望上升為實際行動,催人上進。陳勝向往物質充足的生活,激憤反抗,點燃了秦末農民起義的燎原之火。孫中山羨慕西方社會人們充分的自由、平等,打響了革命推翻封建的第一炮。當今的中國人贊賞飛機在宇宙中的翱翔,中國的“神七”載人飛船才能在2008年升空。羨慕憑借著我們對美好的認知,讓我們為追求而熱血沸騰,經過我們不斷的努力,最終實現夢想。

追夢的力量讓我們闖過一道道艱難險阻,沖破重重束縛,不斷沖擊新的高度,實現新的理想。羨慕正是這一切力量的起源。如果我們永遠隻看到自己的那碗水,不去承認海洋的廣袤與博大,我們就終隻會有這一碗水。如果我們吃不到葡萄就說它是酸的,我們就永遠吃不到萄葡。沒有羨慕,沒有贊賞,我們就不會進步,裹足不前,甚至倒退。這也是我們有五千年悠久文化歷史的中國在清末竟會如此地不堪一擊的原因。

當然萬事萬物都有它適宜的度,過猶不及,羨慕也如此。當羨慕使我們隻看到別的東西而無視自己的擁有,我們就永遠享受不了生活本應有的快樂。當羨慕不斷攀升成為嫉妒,使我們迫切想得到一時間還不能屬於自己的東西,美好的願望變成不擇手段,造成害人害己的悲慘結局。當我們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得隴望蜀,總有無窮盡的欲望時,生活在你身邊褪色了。一切的美好願望終隻成了造就勞累積壓不快的指引。如此的羨慕,又有何意義。

羨慕的作用和道理與生活中的道理一樣。利與弊總是相互依存的,又發揮著截然相反的作用,維持著生活的平衡。我們要做的,如同對美好的追求一樣,追求對羨慕這種力量最完美的駕馭。

【簡評】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議論文。“羨慕使人們看到了奮斗的目標,激勵人們為理想而奮斗﹔但過分地羨慕會使人忽視既得的幸福,甚至由羨慕演化成嫉妒,於人於己都隻有害處。”文章在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論點,立論准確、深刻。然后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對比說理,孫中山、中國的“神七”載人飛船等事例的運用,敘議交融,簡潔有力。“如果我們吃不到葡萄就說它是酸的,我們就永遠吃不到萄葡。沒有羨慕,沒有贊賞,我們就不會進步,裹足不前,甚至倒退。”用假設性的語言,把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講出來,令人信服。

來源: 冠華作文網

(責編:教育實習生 董天慈、熊旭)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