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2014年高考作文:第14練為觀點提供有力的支撐

2013年09月05日10:55        手機看新聞

[訓練目的]

用真實、典型、充分的論據為自己的觀點提供有力的支撐。

[復習指導]

如果別人向你表達一個新的觀點,一個新的見解,一個新的意見,而你是一個愛思考的人,一定會想:為什麼這樣?我們寫作議論文,也必須時時想到,會有讀者在不斷地向你提問:這是為什麼?

回答這些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准備充分的論據,為自己的觀點提供有力的支撐。

所謂論據,也就是能夠証明觀點的材料。一類是事實論據,或者是概括性的事實,或者是典型的事例,或者是文獻數據,或者是圖片音像﹔一類是理論論據,或者是客觀規律,或者是科學原理,或者是名言警句。如《東方和西方的科學》既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又有充分的事實作為証明,豐富的論據有力地支撐了作者的觀點。如《師說》這篇文章,既列舉了“古之聖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等正面的事例,也列舉了“今之眾人”“士大夫之族”等反面事例﹔既有“古之聖人”“巫醫樂師百公之人”“今之眾人”“士大夫之族”這樣概括的事例,也有“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這樣的典型事例﹔既有大量的事實論據,也有“三人行,則必有我師”這樣的理論論據。

對論據的基本要求是真實,典型,充分。真實,也就是合乎事實,准確無誤﹔典型,也就是在邏輯上能夠充分証明觀點,並且有一定的代表性﹔充分,就是論據具有足夠的數量和質量。有了真實、典型、充分的論據,論証才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在真實、典型、充分的基礎上,如果能夠注意論據的新穎,則更能啟人深思,增強說理的效果。

豐富的論據來自我們的生活積累和閱讀積累。我們既要善於從佔有的材料中發現能夠証明觀點的論據,又要善於對相關材料進行歸納﹔取舍和提煉。

還要注意論據的表達。一般說,要力求概括,言簡意明。不必對事實進行過多的敘述和鋪陳﹔在交代清楚的前提下,力求簡要。當然,有時候,也可以對材料作適當的描寫,但其目的是為了突出材料的典型性,而不是追求故事的生動和形象。論據的敘述,要突出重點,圍繞需要証明的觀點展開。有時候,同一個材料,往往蘊涵了不止一個道理,也就可以用來証明不同的觀點。在敘述時必須突出材料中與觀點相關的內容。這樣才能體現論據的價值,更能有力地支撐論點。

[典題探究]2007•高考遼寧卷

有這樣一段由成功人士代言的廣告語:“人生如登山,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我能!”

請聯系你的感受和認識,以“我能”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試題解讀]

沒有自信,越王勾踐怎能砍斷吳王的金戈?沒有自信,區區西秦如何東出函谷而一統天下?沒有自信,成吉思汗的鐵騎又如何能踏上多瑙河的土地?沒有自信,小澤征爾怎能在音樂權威面前斬釘截鐵地大聲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

李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蕭伯納說:“信心使一個人得以征服他相信可以征服的東西。”魯迅說:“無論如何,“流言”總不能嚇啞我的。”

“我能”是充滿自信的吶喊,而“自信”是個老話題,古今中外有關“自信”的事例和名言不計其數,能否選取典型、充分的論據來論証論點是寫作本文能否成功的關鍵。

[范文引路]

我能

成功者往往是自信的人。自信,在某些時候就是“我能”的代名詞。自信這個伴侶,對於你我來說都很重要,我們應該自信,因為自信與成功是密不可分的,自信是取得成功的最基本的前提。朋友,揚起充滿自信的“我能”風帆,讓成功伴你一生。

充滿自信的“我能”是人生中的一盞明燈,它照耀著我們成長,它照耀著我們走向成熟的人生。

充滿自信的“我能”是荒漠中的一壺甜水,它給予了我們希望,它是支持著我們走出荒漠的希望。

哥白尼就以他持之以恆的自信告訴世人:隻要有自己的觀點,就會脫穎而出。以前,人們都認為地球是方的、平的,可哥白尼卻不這麼認為。經過長期的實驗,他終於証明了自己的觀點,后來一舉成名。哥白尼正是靠著“我能”的自信,將自己領入成功之門。

居裡夫人曾說過:“我們應該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天賦是要用來做某種事情的,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活著的人總要照常工作。”正是自信,面對挫折的“我能”,支持她在經受了失戀、喪夫、社會上的流言蜚語等打擊之后,兩次榮獲諾貝爾獎,為人類的科學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古今中外的無數事實說明:失敗乃成功之母,而自信是成功之基。有了自信,我們才會看到成功的曙光。擁有充滿自信的“我能”,成功就在眼前。

“我能”它體現的是自信,而不是自負,更不是自卑,它是我們對自己的肯定,對自己的信任。自信也不是心血來潮,它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毅力,相信自己“我能行”!

愛迪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是啊,這句話說得多好,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成功的人,他一定自信,隻有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能行,才能為理想的目標努力奮斗,才能到達事業輝煌的峰巔。試想,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不相信,那麼他又怎麼會相信別人呢?所以要相信別人,首先要相信自己,要勇敢地說“我能”。

朋友,面對人生的進取,堅信“我能”!隻有堅信“我能”,才會擁有自我,才會擁有成功,才會擁有輝煌燦爛的人生,才會擁有輝煌燦爛的未來!讓我們揚起自信的風帆,蕩起“我能”的船槳吧,順利劃向成功的彼岸!

[例文評析]

此篇議論文論點明確,能緊緊抓住“我能”議論開去,論証結構嚴密,開篇明意,“朋友,揚起充滿自信的‘我能’風帆,讓成功伴你一生”。並運用了世界名人哥白尼和居裡夫人的典型事例,也引用了愛迪生的名言,論據充實,論証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作文訓練]

希爾•西爾弗斯坦在《失去的部件》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圓環失去了一個部件,它旋轉著去尋找這部件。因為缺少了部件,它的滾動非常緩慢,這使得它有機會欣賞沿途 的鮮花,可以與陽光對話,同蝴蝶吟唱,和地上的小虫聊天……而這是它在完整無缺、快速滾動時無法注意、沒能享受到的。但當它找到那部件后,因為滾得太快,它失去了所有的朋友,不能從容欣賞鮮花,也沒有機會聊天,一切都變得稍縱即逝。請以“得與失”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寫作指導]

如果選擇議論文,確立的中心論點就應該是“我們在失去的同時也在得到”。然后選擇典型的論據來証明這一論點,論據的選擇要典型、有說服力,同時要適當多講道理,要盡量以理服人,結合典型事例來分析說理更容易講清道理。

可以作為論據的材料很多,如:

1.塞翁失馬的寓言故事。

2.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報任安書》)

3.裴多菲《自由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4.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5.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

6.碰到挫折時,我告訴自己,它的裡面一定藏著一個寶貝是你看不到的。(郝明義)

7.陶淵明放棄很多人苦苦追求的官職,得到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淨閑適的田園生活。

8.德國總理在波蘭猶太人墓前下跪,失去了一國總理的尊嚴,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9.貝多芬失去聽力后創造出傳世不朽的音樂巨作。

10.諾貝爾制造炸藥,失去了自己的親人,得到全人類的敬佩。

[佳作賞析]

穿越歷史的迷霧

趙曉艷

人生“最難耐的是寂寞,最難拋的是榮華,從來學問欺富貴,真文章在孤燈下”。《班昭》中的這句台詞可謂經典,一語道破“舍”與“得”的關系。

放逐蠻荒仍心系楚國的屈原﹔擄捋番邦卻夢回中原的蔡文姬﹔父死母嫁,伶仃孤苦的李密﹔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杜甫﹔一貶再貶,煮酒東坡的蘇軾﹔身逢亂世,瘦比黃花的李清照﹔僵臥孤村,悲裂九州的陸游﹔還有遠離繁華的孤獨思想者盧梭﹔一生悲慘,飲彈而死的窮畫家梵高……他們或自幼孤苦無依,或一生大起大落,或終生不受重視,或生命短如流星,相同的一點就是:他們都經歷坎坷,心歷孤獨,但又拋棄孤獨,拋棄浮名,他們正直進取,真誠淳朴,樂觀曠達,胸懷天下,他們能棄浮華如糞土,化悲情為思辨,把孤獨、寂寞揮舞成七色的才情,為人間留下曠世的佳作!

“人生最難拋的是榮華”,他卻能在失去榮華之后坦然相對,“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哲學思想和理性思維使蘇軾悟透功名利祿,榮華富貴是身外之物,如過眼雲煙,不必強求。

有所失就有所得,集文化之大成者的蘇軾用豐厚的人文底蘊,讓自己在失去一切功名之后,寂寞中淡泊沉靜下來,與自然山水對話,與歷史人物對話,與自己的靈魂對話。敢於舍棄,讓蘇軾在孤燈下寫完了流傳千古的名篇佳作,坦然面對失去,讓蘇軾真正走向成熟。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世俗的人們恪守著一個因果輪回的謊言。

善者未必有善報。袁崇煥以其豐功偉績之身反遭碎尸之禍。可憐?可悲?可嘆?可惱?然而,在明王朝大廈將傾之時,袁崇煥甩掉官微職卑人微言輕的世俗偏見,不顧個人的生死名節,毅然從朽如槁木的的王朝陰影中走出,面對千槍所指,面對凶神惡煞,憑借一顆赤膽忠心,硬是把一支孤軍打造成了新的長城。

有人說,袁崇煥太不值得了,怎麼奮斗吧,不也什麼都沒落下嗎?還被碎尸了,值得嗎?然而我要說,他被碎尸了,卻恰恰完成了自己的整體形象。從另一個角度完成了英雄的重塑。

無論是蘇東坡還是袁崇煥,都是敢於舍得善於舍得成就了他們的輝煌。這輝煌也許在當時世俗人眼中不值一提,但是,它的光芒會穿越歷史的迷霧,照耀百年,千年,甚至億萬年的歲月、人心!

【簡評】

舍的本身就是得,有所失就有所得。本文立意高遠,更為難得的是所用論據真實,典型,充分。放逐蠻荒仍心系楚國的屈原﹔擄捋番邦卻夢回中原的蔡文姬﹔父死母嫁,伶仃孤苦的李密﹔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杜甫﹔一貶再貶,煮酒東坡的蘇軾﹔身逢亂世,瘦比黃花的李清照﹔僵臥孤村,悲裂九州的陸游﹔還有遠離繁華的孤獨思想者盧梭﹔一生悲慘,飲彈而死的窮畫家梵高……橫貫古今,跨越中外,為觀點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來源: 冠華作文網

(責編:教育實習生 董天慈、熊旭)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