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以“與時俱進”為名刪除魯迅 指導思想很可怕

2013年09月05日10:10    來源:北京晨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以“與時俱進”為名刪除魯迅 指導思想很可怕

  近日有媒體報道,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作品明顯減少,初一教材僅存的唯一一篇魯迅作品《風箏》也被刪除了。其余多個版本的教材中魯迅的作品也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對此,鳳城初中的薛老師解釋說,“魯迅的文章與時代脫節”、“魯迅文章所體現的思想是社會的陰暗面,與社會主旋律格調不一致”。

  反對

  怎會與主旋律不一致

  我怎麼也想不明白,魯迅作品怎麼會與“時代發展有隔膜”,“與社會主旋律不一致”,難道現今的社會已經發展到盡善盡美,人人都成道德完人了?舉凡魯迅筆下出現過的人物,如孔乙己,阿Q,假洋鬼子,小D,王胡,祥林嫂,華老栓父子,以及眾多看客,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他們不但沒絕跡,還非常生動地活躍在當今的社會舞台。換句話說,先生對體現在這些人身上的國民性的批判遠沒有過時,今人尤須發揚魯迅的批判精神,針砭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國民劣根性。

  那些認為魯迅文章與主旋律不一致的人恰恰犯了個認識錯誤,在他們看來,隻有那些熱情謳歌新時代以及英雄模范、道德楷模的文章才符合主旋律,如若不然,像魯迅那樣,再用匕首投槍狠刺社會的陰暗面和揭露人性的丑陋,就會視為與新時代過不去,存心搗亂,因而就要以不符合主旋律的名義予以圍剿。此種認識大錯特錯。宣傳工作需要講主旋律,但主旋律從來不是單維度的,隻許歌頌,不准批判。那種死抱住主旋律不放,一門心思提倡歌功頌德的人,本身就是阿Q式的人,以虛幻的精神勝利法來麻痺自己,假裝看不到社會的陰暗面,蒙起臉來大唱贊歌。這種人貌似在維護社會穩定,其實是諱疾忌醫。

  魯迅的作品在教材中應保持多少比例,該不該刪,這些問題可以討論,但千萬不要以“與主旋律不一致”的名義去刪除,因為這樣的指導思想很可怕,它無疑是在曉諭老師,不要教會學生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社會和人生,從而誤導學生,新時代不必再讀魯迅,魯迅已經過時了。

  最后,我要申述一點,就社會批判的價值而言,迄今為止,無人能超越魯迅,所以說,魯迅並沒過時,也永遠不會過時。讓中學生接觸一點先生的批判精神沒什麼不好,拜托,別再刪魯迅作品了。

  王學進

  魯迅遠離 文脈斷檔

  當下之中國,正在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此時,我們如果品讀一下魯迅,可能會對自己理解中國夢並投身中國夢的實現,多一個層面的理解。郭敬明在談及魯迅時,曾說:“在我們的課本中,回憶起來印象最深的課文都是魯迅的,不僅僅是因為背誦,還因為他筆下的人物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這樣的體驗,相信如筆者這般年齡的人都曾經有過。魯迅的所有對時弊的批判,都源自他對中國夢的追求。“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他心中的中國夢,美好、坦誠、公平、正義、忠實、謙遜、發達、富足、圓滿、大同,鶯歌燕舞、鳥語花香。在上世紀20世紀30年代,魯迅以其充滿批判精神的文筆在期待、憧憬、追逐著自己心中的中國夢,雖然他使用的方法在今天有些人看來感覺很另類,雖然他走的是一條最不易被人理解、最難走的路。從這個意義上說,魯迅非但沒有過時,魯迅作品非但沒有不合時宜,反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閃耀著中國人的理想和追求,記住魯迅,品讀魯迅的作品,中華文化的血脈才能綿延不息。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就在我們一步一步對魯迅試圖淡忘的時候,魯迅的文學作品卻一直對日本人產生著影響。目前,日本的高中語文教科書收錄最多的是《藤野先生》和《孔乙己》。在日本,受魯迅影響的作家很多,日本作家有芥川龍之介、佐藤春夫、武田太淳、堀田善衛等。村上春樹更曾坦言,中國文學作家的作品,讀的最多的是魯迅。

  魯迅抨擊時弊,目的是消除時弊,讓中國變得更好,這其實也是我們今天要做的事。實現中國夢,魯迅的批判精神不可或缺。假如有一天,魯迅那橫眉冷對的形象無處找尋,我想這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不是福。不禁又想起了郁達夫在紀念魯迅時曾說過的話:“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為可悲。”誠哉此言,悲哉此言!

  袁浩

  贊成

  好讀有趣才是好教材

  語文教材的功能是什麼,當然要給孩子更多文字美、語言美,美好的精神熏陶。初中的孩子童夢未知、混混沌沌,語文教材一定要體現充分的童趣、生活化、唯美化、游戲化,充分考慮到孩子的精神接受力和感知能力。

  就算是為了強化思想教育,精神提升,也不一定就動輒貼上“階級性”、“思想性”和“深刻性”的標簽,動輒用深奧、深刻,不好懂的文章,強行推給孩子。畢竟,互聯網環境中的孩子,其發散思維、獨立思維以及思考個性更強,更願意在享受和有趣中接受教育。我們的教育方式如果仍然停留在傳統意義上的“打包販賣”,沒有選擇余地,孩子的閱讀興趣就會降低很多。

  比如魯迅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時代、思想深刻性,單是復雜的時代背景,閱讀分析和理解,學生就很不好把握。就算是老師講得非常深刻、形象,學生仍覺得懵懵懂懂。所以,語文課堂教學出現了“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現象。語文課文成為了讓學生頭疼、不願叫好的課堂游戲。不但未能讓意識形態得到深度灌輸,反而會影響語文教育的文化美。

  所以,淡化深刻性的作品,增加趣味性作品,比如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魏巍的《我的老師》、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是對語文教學規律、閱讀對象的充分尊重,對《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的積極落實,也是對語文教材選編的返璞歸真的改革和糾正。這樣做不是不尊重魯迅等名家,而是對其作品實事求是的認識和對待,等到孩子們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分析能力,再去用心閱讀,顯然比這種捆綁式閱讀,有效很多。——尊重孩子,尊重規律,尊重普世價值,也是當下的語文教材應該承載的重要任務。

  讓語文教材走出思想化的約束,走向信息化和開闊化﹔讓語文教材走出成人思維、長官意志,回歸唯美和童心﹔讓語文教材走出僵化,走向輕鬆與活潑。在互聯網時代,這是再正常不過、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了。諸位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耿銀平

  不迷信是最好的尊重

  過去幾十年,教材中的魯迅文誰都不敢碰也不願碰。但現在,這道牆終於被沖破了。2007年,北京教改,《藥》、《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被剔除﹔2008年,在山西啟用的人教版語文課本撤掉了《阿Q正傳》﹔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語文教材中,魯迅的《藥》、《為了忘卻的紀念》等作品不見了。就像現在消失的《風箏》一樣,這種改變引起軒然大波和激烈討論,應該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首先,改變一種長年的舊習慣,本身並不是壞事。如果你隻有一種固定的思維和選擇,那一定不會是一個好選擇。魯迅是優秀,但不是唯一的優秀。魯迅是優秀,但不代表他篇篇文章都是最好的作品。即使魯迅文章篇篇都好,也不代表它一定是最適合現階段中學生們學習的。

  事實上,在選經典文章進教材問題上,誰也不知道,究竟哪種選擇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總得不斷進行試驗和嘗試,不試驗,怎麼証明哪種方案才是現階段最成熟的?一刀切要求永遠不能動教材裡的魯迅文,其實已經等於拒絕新事物,可能會令我們失去更多美好的東西,比如豐富性。學習是為了塑造千萬個不同的自己,而不是千萬個一樣的魯迅。魯迅是一個以深刻的社會批評而聞名世界的作家,高質量的批評總是建立在懷疑精神上,沒有懷疑就沒有批判。高質量的批判能夠發現阻止我們前進的致命問題,最后通過解決和改善問題,讓社會變得更美好。而不迷信才會產生批判,迷信和批判是天敵。

  從這個角度而言,不迷信魯迅才是對他最好的尊重。相信魯迅先生即使在世,他一定會理解,教育孩子更多東西有更豐富選擇——本身的重要性。我們為什麼不能有耐心,用更多的時間來觀察一下新方案會帶來什麼,是更好還是更糟糕,才來評判改革者的這種選擇方案?

  吳帥

  -三言兩語

  ●教材刪除魯迅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隻想跳出魯迅的語境,好好地看看這個世界。

  ——蔣方舟

  ●過度解讀魯迅文章的被替換,本質上也是一種思維的過分保守。經典的流傳不限於教科書的選材,而教科書的文章也應該做到新舊交替,尊重教育規律,一切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重,才是教科書選材的出發點。

  ——王志福

  ●語文課不是政治課。——舒聖祥

  ●如果我們“隻以難易論英雄”,則不但意味著我們會錯過一位中國歷史上的文學大家魯迅,也意味著會錯過很多中國文學中的經典。

  ——苑廣闊

  ●生硬地將魯迅的文章從教材刪除,是不顧民意的一種表現。

  ——張茂桂

  ●“讓孩子過早接觸魯迅,不如讓他們接觸宮崎駿”,這個理由很牽強。在這個物欲膨脹的年代,我們更需要靜下心來閱讀魯迅,那些振聾發聵的吶喊從未走遠。

  ——毛旭鬆

  ●魯迅淡出語文教材,更多的是順應了教育的科學規律,尊重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讓語文教育重新回歸本來面貌,減少各種不當的“人工添加劑”,真正激發學生對母語和對文學的熱愛,從而使語文教育回到正確軌道。

  ——宣華華

(來源:北京晨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