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結束,大學校園迎來新一批學生。大學生活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人生的全新階段。邁入校門前的興奮、忐忑,如何疏導為擁抱新生活的動力和勇氣?歐洲、北美洲和亞洲的高校有哪些獨特的迎新文化?形式各異的迎新活動,折射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也飽含四海皆有的人文關懷
大學是知識的殿堂,也是文化的熔爐。對即將走入大學校門的新生來說,入學儀式意味著人生將從此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鍛造過程。
每一所大學都是一個文化傳播場所,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其中既有相同的元素,也一定會有不同之處。校園文化因傳統、地域以及社會環境的不同而豐富多彩。對獨特校園文化的追求和培育,總會讓一些學校走在前面。本報記者採寫的這幾所大學的新生入校活動,就讓我們由此看到了不同國家不同大學的校園文化。
英國的牛津大學更重視以一種尊重傳統的方式來迎接新生,讓新生在入校之初就會產生名校的榮譽感。而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給家長上心理咨詢課,讓家長和學生一起,伴隨著其獨特的校園文化而“共同成長”。日本大學開學儀式上各學生社團拼搶新生,則讓人們看到了日本大學中社團活動激烈競爭的一面……正是因為這些鮮明突出的文化特點,構成了一所大學校園文化中的重要因素。
校園文化是大學的靈魂所在。其至關重要的因素是能否創造一種親近感和歸屬感,讓學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中學會如何思考、如何做人,如何用自己堅實的努力和創新去實現人生的目標。
大學是老師的,更是學生的。從走進校門到幾年后身穿學位服參加畢業慶典,每一位學生既是校園文化的適應者,也會逐漸成為校園文化的營造者。適應不同的校園文化,對新生來說是入校后必須面對的第一個挑戰。但從大學教育作為“從學校到社會的最后一座橋梁”的職能來看,能否更主動、更積極地融入校園文化,為其增光添彩,可能才是挑戰的關鍵所在。
曾經擔任過美國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的亨利·羅索夫斯基在《美國校園文化》一書中這樣寫道,“你已經決定要進哈佛,作為一名新生,在一個10月下午,你漫步在查爾斯河畔。你的左手被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握著,她正向你講解宇宙起源方面的最新理論。你的右臂擁著我們一位和藹可親的英語教授的肩膀,他曾獲三次普利策獎……好了,醒過來吧!這絕不是一幅真實的圖畫。”
像哈佛這樣的名校,一定會帶給新生值得夸耀的榮譽感,但進入名校,絕非意味著就此可以輕鬆地與那些世界級大師同行。羅索夫斯基還說過,每一位新生進校時,都會聽校長像某種汽車的經銷商一樣在迎新儀式上發表類似的演講:“感謝你選擇了我們品牌的汽車,我們相信你會為買了它而高興”。但對新生們而言,總是在激動的儀式過后,才是真正了解“這部汽車”的開始。
對那些游學海外的學子來說,融入新環境需要面對雙重“文化震蕩”的心理考驗。一是從家庭氛圍進入大學氛圍,二是從故鄉到異國。學會獨立生活,保持積極向上和開放包容的心態,對於平穩而較快地度過震蕩期尤為重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識的學習與跨文化交流溝通日益緊密聯系。優秀的學生既是本土的也是國際的。在不同文化環境中的生存、成長能力,決定著知識接受的厚度和人生道路的寬度。盡快適應不同文化環境,提高包括語言在內的交往能力,還需要更主動地與所在國同學交流,積極參加校園活動,結識更多異國學友。知識汲取的樂趣來自於書本,也來自於見識,最能培育成長的養分,往往會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產生。
尊重傳統 創新形式
英國
大學的新生在入學之前,都有一周時間專門用來熟悉校園生活,這一周被稱為“第零周”或“新生周”。
牛津大學是英國最古老的大學,超過800年歷史的校園至今保留著很多悠久的傳統,最著名的就是新生入學典禮。牛津大學的新生在初入校園之際,會被要求購買一套名叫Sub Fusc的服裝,包括深色西裝或外套、白色襯衣、黑色皮鞋、學生帽和黑色長袍。其中男生要佩戴白色蝶形領結,女生則是黑色領結。除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等重要場合需要穿這套服裝之外,考試以及院系的重要活動也需穿著。
開學典禮可以追溯到中世紀,那時候的高校學生與所在城鎮居民經常發生沖突,而校方為了保護學生,要求學生統一注冊,便於管理。16世紀時,入學典禮成了牛津大學的一項固定儀式。
新生在開學當日穿著規定的服裝,進入被稱為“牛津聖堂”的謝爾登劇院,聆聽副校長的訓導。作為傳統,副校長一般都會先說一段拉丁文,確認所有新生成為牛津大學的正式一員,並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之后再用英文對新生致歡迎詞。在牛津大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周雨楓告訴本報記者,典禮上學生們被教導要向歷代牛津學生一樣探索真理,讓他深切感受到牛津大學是以一種尊重傳統的方式帶給新生榮譽感。
不同於英格蘭地區,生活在英國北部的蘇格蘭人民性格更加熱情奔放,文化的差異也使這裡的大學迎新活動更加活潑多樣。雖然尚未開學,但本報記者日前在愛丁堡大學學生會拿到了為2013年新生周(9月7日—13日)活動制作的小冊子,足足有79頁,超過700場各類活動赫然在目,包括正式歡迎儀式、新生父母下午茶、新生之夜活動、城市觀光,大大小小的講座、研討會、老生集市、樂隊表演等,幾乎涉及了能想到的一切活動。
愛丁堡大學學生會主席休·默多克得意地告訴本報記者,愛丁堡大學學生會現在專門有一個7人小組負責活動設計,在設計活動時,他們主要考慮的是讓不同信仰、不同地區、不同種族的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彼此認識和熟悉,並盡可能快地感受和了解地區的文化以及城市的方方面面。活動設計小組每年都會根據參加新生周的新生反饋,來決定是否延續某活動或制定新的活動方案。
去年剛剛參加過新生周活動的中國留學生馬琳琳告訴本報記者,去年的活動手冊也有52頁之多,粗粗瀏覽一遍,有種分身乏術的感覺。她當時每天都參加4到5場活動,日程表非常滿,但還是有很多活動沒時間去。
默多克說,愛丁堡大學的新生周獨具特色的活動是“城市觀光”,每天,老生志願者都會帶領新生,以20人為一組,環城游覽,並為新生講解城市的歷史文化。環城游覽不僅包括著名的景點,還包括博物館、城堡、美術館等等,知名的餐館、書店和酒吧也是不可錯過的體驗。
社團“搶人” 千方百計
日本
大學社團異常活躍,每年4月新生入學之際,大學裡的各個社團為了吸引更多優秀的新生,都會使盡渾身解數“搶人”,其激烈程度猶如競選。慶應義塾大學四年級學生鬆尾一志,從作為新生和老生兩個角度,向記者介紹了日本大學迎新活動最精彩的一幕—社團搶奪新生之戰。
2009年4月,剛邁入慶應大學的鬆尾享受了新生特權,大二以后,作為老生的鬆尾每年都要辛苦准備新生歡迎會,以便搶奪更多優秀的學弟學妹加入自己的社團。
鬆尾回憶道,2009年4月,他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參加了期待已久的慶應義塾大學開學典禮。當時,校園裡有500多名學長學姐在等待新生,鬆尾等大一新生要進入禮堂參加開學典禮,必須穿過學長學姐組成的人群。沒走幾步,學長學姐們就開始散發介紹社團的傳單。進入禮堂時,鬆尾手上已經拿到了100多張傳單。鬆尾在入學前即已選好了心儀的社團,看著手中一堆硬塞來的傳單,不由感慨,日本的大學每個社團每年4月都要印刷500到1000張的宣傳單,大多沒用,這不是白白浪費紙張嗎!?
對日本大學的社團來說,向新生發放傳單僅僅是第一步,想拉到優秀學生加入,還需不懈努力。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舉辦聚餐,讓新生免費參加。每個社團活動都會在澀谷和新宿等繁華街區舉行,邀請新生吃飯,一邊吃一邊勸說新生入伙。鬆尾對新生竟然可以免費參加這種聚餐感到很吃驚。他說,大部分參加聚餐的新生還沒選好自己要參加的社團,也不確定聚餐后是否會加入該社團。即使一些新生已確定了要參加的社團,還是會去參加各社團舉辦的聚餐,這樣基本上4月每天都有免費晚餐。
2010年4月,成為了大二學生的鬆尾以學長的身份迎接新生。作為辯論部負責人,他從前一年12月就開始為搶奪新生大戰做准備。鬆尾所在的辯論部為印制500張傳單花費4萬日元,4月為新生舉辦了五六次免費晚餐,又花費了6萬多日元。鬆尾對記者說,為了搶奪更多優秀新生加入辯論部,前后共花費10萬多日元,還是很心疼。
家長體驗“開學之旅”
美國
哥倫比亞大學的迎新活動,在美國大學中較典型。唱校歌,游校園,看宿舍,逛紐約,做入學心理輔導……這些乍一看是針對學生的開學體驗,實則是哥大給新生家長們的安排,目的是讓他們感受校園文化,幫助孩子適應大學生活,獲得學業成功。
一進哥大校門,身穿綠色短袖上衣的志願者就會微笑著迎上來詢問你的需要,學生和家長被分別安排到不同的地點進行注冊。校園裡到處是動感的音樂,志願者組成的舞蹈隊在主干道兩側“拼舞”,掌聲和歡呼聲不斷。學校開通了家長熱線,隨時解答各種問題,幫助家長與學生了解大學生活所需,使家長們彼此認識,甚至還向外州或外國家長推薦紐約好玩好吃的地方。
哥大為家長開辦的“新生入學培訓團”從8月21日持續到26日。家長在辦理注冊手續后,先由專車送到附近的家居用品超市購買宿舍用具,然后學校免費提供的搬運車以及志願者們會為新生搬運行李,家長們也可進入宿舍幫助整理。隨后,在專門的大廳有電信服務商和銀行為學生們辦理手機卡和信用卡。來自俄亥俄州的肯—帕特爾的孩子將進入計算機專業學習,他已為孩子辦好各種賬戶手續,孩子的床上用品則是直接從家裡帶過來的。
在辦好這些手續后,家長們就開始了自己的“開學之旅”,有各種課程可供他們選擇:哥大歷史和核心價值觀、哥大關於飲酒的相關規定、國外交流學習機會和申請辦法等等。記者選擇參加了家長心理咨詢課程和學生職業輔導課程。
家長心理咨詢課時長45分鐘,專門給家長們解答孩子離家后的心理變化問題。來自心理輔導中心的老師說,這就像放手讓孩子自己走路一樣,但這次不同的是,不僅孩子要成長,家長也要成長。大學開始,家長要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面對壓力和競爭,學會戀愛和職業規劃。一名學生家長難過地說,剛才跟孩子道別,孩子卻說,“幸好沒把家裡的狗一起帶來,否則的確很難說再見。”輔導老師說,這也是家長必須學會的一課—孩子已經有離開父母的預期和准備,盡管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不習慣”,但家長不必過度擔心。新生入學后往往異常忙碌,家長需要給他們一定空間,不要經常打電話,但要保持聯系。輔導老師特別提醒家長,在與剛讀大學的孩子聯系時,多聊一些開放性話題,不要問諸如今天上午10點到下午2點你為什麼不在宿舍等細節或責問性的問題。
學生職業輔導課程主要給家長介紹哥大本科生第一年可做的實習准備,以便他們鼓勵孩子有選擇地參加實習,接受現實考驗。這些實習機會由遍布紐約各行各業的哥大校友提供。大學裡還有就業指導中心,為學生們撰寫簡歷和推薦信提供建議。
中午時分,學校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免費午餐,全家一起坐在圖書館或大樓的台階上享用,其樂融融。10月18日到20日,哥大還有一個“家長周”,父母們可趁此機會再到學校看望大一新生。
友人相伴
文化互現
韓國
大學第一學期一般從3月開始,9月進入第二學期。8月末的高麗大學雖然沒有本國新生加入,但有許多外國學生到來,大學為迎接各國留學生和交換學生的活動豐富多彩。
除了開學儀式、校長講話等常規項目之外,學校專門有一個幫助外國學生適應新的學校生活的志願者組織KUBA。這是一個伙伴組織,讓1名韓國學生和2到3名外國學生結成對子,幫助后者熟悉學校的各種設施和項目以及韓國的風土人情。參與KUBA的都是高麗大學的在校本科生,隻要有熱情、有時間、有語言能力,就可參加。
KUBA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該組織與其說是幫助外國學生適應高麗大學的生活,不如說是在培養雙方的友誼。這個項目從2002年開始,以學期為單位,現在已經開展了21期。
據高麗大學國際處負責人田明花介紹,今年高麗大學的交換學生有600多名,來自全世界37個國家和地區,而參與KUBA的有來自各個院系的200多人。
為了讓交換生更好更快地融入校園生活,伙伴項目中的雙方首先在食堂認識,短暫聊天后,韓國伙伴會帶著交換生注冊校園網絡系統,以方便之后的選課、查分、使用無線網絡、借閱圖書等。注冊好之后,伙伴項目會分組帶著新生進行校園之旅,介紹各部門的位置和各地的傳說,一個經典項目就是在圖書館大廳拼出各組的編號。然后,伙伴們會帶著新生去電子市場辦理手機業務。此外,交換生的學生証、當地身份証也由伙伴代勞辦理。
李圭彬是哲學系大三學生,記者碰到他時,他正在幫交換生季莫費·薩洛辛買東西。李圭彬說,他參加KUBA就是為了多認識各國朋友,拓展自己的眼界。季莫費是來自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的交換生,他在出國前還有些擔心,但現在有了一個當地人作伙伴,這讓他不再發愁難以適應這裡的生活了。
正式開學后,KUBA會組織迎新晚會,韓國人的熱情好客在此時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會載歌載舞,讓氣氛活躍起來,而最能帶動交換生集體榮譽感的,其實是高麗大學和延世大學9月份的“高延戰”(延世大學稱之為“延高戰”)。這是兩所大學每年定期的校級體育競賽,分為足球、籃球、棒球、冰球和橄欖球5個項目。賽場上的運動員們在拼搏,看台上的拉拉隊員也一點不輕鬆,一場比賽幾乎沒有人會坐著看完,身著印有老虎校徽紅色服裝的高麗大學學生和印著老鷹校徽藍色服裝的延世大學學生整齊劃一地呼喊口號,高唱加油歌曲,其興奮程度不輸運動員。外國學生一開始不太適應,最后也會融入其中,甚至更瘋狂。
在感受韓國文化的同時,交換生還可以將本國文化介紹到這裡來。每年10月份,各國留學生可以像世博會那樣在各自的展區把最有特色的一面展示出來。
韓國在吸引外國留學生方面一直是不遺余力。去年年底,韓國政府還發表了新的“學在韓國2020”規劃,計劃在2020年吸引20萬名留學生。而去年在韓的外國留學生人數已經接近9萬。除此之外,韓國各大學還在努力引進國外的師資力量,同時拓寬大學英語的授課內容,這些都是為了提高韓國教育的國際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