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班級公約》中不涉及學習成績,但“按分排座”的做法依然引發社會上多方人士的熱議。
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師王振華贊成這種做法,她說:“按學生‘行為分’排座體現了教育生態的改善,這種‘特權’是積極的。《班級公約》的約束性和學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可以規范學生的文明行為,引導學生培養積極向上的心態,也能夠體現教育的公平性。”
兒童文學作家譚旭東說,按非學習成績排座是對學生的一種激勵,如果是學生自己定下的規矩,是不會有太多負面影響的。鼓勵學生參加學校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做法也值得提倡。
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法制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方芳則表達了自己的擔心:“《班級公約》制定的初衷是好的,是為了鼓勵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的養成。但是,將‘行為分’的結果與高分挑座聯系起來也有一定的負面效果。”
方芳說,一是這樣的打分容易給學生畫上等級標簽,容易對部分學生產生心理壓力﹔二是制度設計本身存在問題,如果全班同學都遵守班規,大家都不扣分,那麼隻能靠加分來區分等級,然而學生可做的好事畢竟是有限的,難道那些不遲到不曠課認真聽講的學生,只是因為沒有找到好事可做就隻能坐在后排被定義為“差學生”嗎?鼓勵學生遵守校規多做好事沒有錯,但別輕易給學生畫上等級標簽。
對此,聶勉解釋說,由分數來決定位置並不是最終的目的,分數在位置的選擇中只是一種參考依據。表現好的學生有優先選擇的權力,但這並不意味著就不照顧自身有困難的學生,如高度近視、身高太矮等,經同學們同意通過是可以給予適當照顧的。
“個別家長一度擔心這種做法會因孩子坐不到好座位挫傷自尊心,我在家長會上向家長介紹這些管理方法和作用,通過溝通,家長們對這種管理模式普遍都是支持的。”聶勉說。
構建良好的班級生態更需情感投入
“獎懲的數字背后,是教育者的價值觀。如果一定要制定這樣的班規,那就多設立獎勵分,多以教師與同學的欣賞,挖掘學生更豐富的可能潛力。班級建設中應更多地關注同學間的相互評價。”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成說。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學生的自主管理和發展不可能是“管理”出來的,一定要在生機勃勃的生活中實現。教育工作者有時甚至需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智慧,努力激發學生的潛能,而不是隻盯著學生的“缺點”。
“學校和教師的出發點很可能是好的,但班級生態和學生生活世界的重建,需要更多的理性與情感投入,需要更多教育的實驗與學術的視野,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引導與關愛。也許借助這次討論,能有助於學生和教師的共同發展。”李家成說。
“在班級建設和學生管理中,情感可能遠比生硬的制度和條文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儲朝暉說。 ■記者 余闖
(來源:中國教育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