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迟到大王”易封心理伤痕难复

2014年12月19日09:07    来源:中国教育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迟到大王”易封心理伤痕难复

  近日,一则“温州苍南龙港五小给三年级学生小欣(化名)颁发‘迟到大王’奖状”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当事老师说,小欣经常迟到,她爸妈在天津上班。与孩子她妈沟通时,她妈提出能否想个办法刺激下孩子,“所以也没有多问,就把奖给了她”。(12月17日《钱江晚报》)

  在人们的印象中,奖状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向好、向上之心。这一次,“迟到大王”却反其道而行之,试图通过“激将法”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自觉和行为自律。“迟到大王”尽管初衷良善,在短期内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却是对孩子精神世界发育和建设的一种伤害,是教育迷失的产物。

  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儿童对教师的信任,犹如玫瑰花上的一滴洁净的露珠。请不要把这一滴露珠抖落,要珍惜信任。这也就是说,要珍惜儿童对人不加防备的心。”给学生贴“迟到大王”的标签很容易,却可能会切割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任链条,给孩子脆弱的心理空间投下阴影,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迟到大王”的标签具有敦促小欣按时上学、警示其他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显性的正功能,也具备一些隐性的负功能——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孩子戴上“迟到大王”的帽子,在本质上是对学生的一种精神矮化;教师对“迟到大王”的另眼相看,不可避免会影响班级其他同学对小欣的接纳,让小欣成为家长、老师和同学“三不靠”、“三不管”的边缘群体。

  面对那些与众不同的特殊学生,教育者不能简单、生硬地“贴标签”,而是要从“异质思维”出发,去打捞“沉没的声音”。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由于“重养轻教”和“施教不当”,“隔代寄养”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难以保障、亲子关系淡漠疏远。平常和奶奶、姑姑生活在一起的小欣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与关心,反而成为“标签论”的受害者。

  长期以来,面对“不听话”的学生,一些教师习惯用“暴力育人”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规训和惩罚。扇耳光的体罚也好,“不要脸座位”、“迟到大王”的语言暴力和精神伤害也罢,在师生权利失衡的格局下,孩子们的异质性不仅得不到尊重和回应,反而成为被塑造、被伤害的对象;教育的错位,让孩子们的人生少了一些光亮和希望。

  让边缘群体感受更多“爱的教育”,孩子们才会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毕竟,贴标签虽然简单易行,却治标不治本;只有给予孩子们更多的信任和激励,他们才会有更多改变的可能性。

(来源:中国教育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