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144封家书“呼唤”学子回望亲情

2014年12月18日09:05    来源:中国教育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144封家书“呼唤”学子回望亲情

  今年76岁的邹服生曾是陕西省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的中文系教授,在儿子离家上大学前,他要求儿子每月要写一两封家书。邹谨在大学4年间,与家中往来书信144封。(12月16日《长江日报》)

  家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集文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于一体的综合载体。古往今来,离家的人少不了以家书传情。字斟句酌,情长纸短,传达着人心深处的信息。

  不知从何时开始,“家书抵万金”已经在大学生的记忆中愈来愈淡。智能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家书这一古老的沟通方式被一些人视为“老土”,其所寄托的朴素、真挚的情感,也被很多大学生遗忘。然而这些,是视频聊天或QQ、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无法替代的。科技进步了,通讯手段更便捷了,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却越来越远了。不少人忽视父母的关爱与牵挂,对父母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排斥,一年到头难得给望眼欲穿的父母写封家书。即便给家里打个电话,大多也是要钱要物,让父母有种被孩子遗忘的感觉。

  大学生写家书,现在来说似乎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相信绝大多数大学生上大学后都没有给家里写过信。其实,笔者以为,大学生写家书,虽慢了生活节奏,却赢了人生成长。

  现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处在被父母单方面关心的环境中,很少与父母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写家书作为传统的沟通方式,更适合用于感情交流,字里行间能流露出孩子真实、完整的情感,把平时没有机会静心思考、无法当面直白表述的对父母的感激,倾注于几页信纸之上,能拉近亲子关系,引导亲情互动,激发感恩情怀。

  家书的文字是一份亲子情深的重要凭证,当珍藏的家书被翻阅之时,相信大家一定会很有感触,这一份美好的成长回忆能让人受益终生。

  大学生写家书,也能“唤”回中小学时代难得的家庭教育。通过父母回复的家书,大学生可以细心品味到父母的深爱,学会孝顺。现在的大学生都有个性和自尊,假如父母当面指责,也许一时半会儿无法接受,父母的家书,更容易让孩子真正适应,安然接受。

  说起家书,笔者不禁想起晚清名人曾国藩。他青年时期就外出求学做官,在近四十年的翰苑和疆场生涯中,他不断给父母、兄弟、儿子写信。信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大到进德修业和经邦纬国,在平淡家常中蕴含真知灼见,得到后来很多名家的推崇。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家书的被忽略,不是因为它不再有价值,而是我们的大学生忽略了它的真正意义。大学生受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写家书这种慢节奏的方式,正合“好的教育要不温不火”之妙处。如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写家书这一课要“选修”好。

(来源:中国教育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