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公务员(课程)人际关系压力何来
近一个半月,有关“公务员”的三条新闻引发社会关注:一是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人际关系成公务员主要心理压力来源;二是“国考”降温,今年报名和参加考试的人数均比去年下降10万人左右;三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决定在职务之外开辟职级晋升通道。笔者认为,这三条新闻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内在关联。
“处理人际关系要花费70%以上的精力”“在面临竞争时,经常有人故意制造舆论甚至捏造事实来影响他人”……这是部分公务员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的吐槽。表面上看,评优、晋升等方面的职场竞争,扭曲了部分公务员的人际关系观。然而,若环境公正有序,竞争并不必然带来额外的同事间人际关系压力。
目前,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年度考核,一般是由个人按职位职责和有关要求进行总结并公开陈述,然后接受同事投票,主管领导参考投票情况,提出考核等次建议,由本机关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等次。考核虽然有明确的内容,分为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却缺乏更细化、可量化的指标设计。这套考核体系显然有待完善。一方面,这可能使被考核人的总结主观化、空洞化,甚至今年的总结不过是对去年的复制粘贴;另一方面,同事在对别人投票时没有统一的、客观的衡量标准,而自己同样要接受别人的投票,相互之间可能产生各种揣测乃至博弈,人际关系上的心理压力自然就变大了。
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要花费70%以上的精力”的根源所在。由此反思,如果对公务员的日常工作进行“考试”,由作为量化考核结果的“分数”或者“分数+投票”的形式决定年度考核等次,一些公务员的精力就可能更多投之于工作。
那么,如何对公务员进行“考试”?窃以为,可参考一些省份针对部门的政府绩效管理方式,设置各种细化指标。这些指标既有共性的,如出勤率等,也有不同岗位的个性指标,比如对外服务窗口,重点测量群众对服务的满意度。当然,设计一套完整的、科学的量化考核体系,是门极其专业的学问,尚需相关部门乃至专业机构进一步研究。
公务员考核体系不够完善,很有可能是“国考”降温的诸多原因之一,而这在此前的相关分析中鲜被提及。由于考核体系不完善,可能导致个人在业务上的努力无法直接显现,这就缺乏足够的正向激励效用,恐怕会让一些年轻求职者产生动摇。而审议《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开辟职级晋升新通道,则体现国家层面对公务员激励机制的不断探索。当然,实现激励一部分不适合做领导干部的基层公务员潜心于某一专业领域的目的,还离不开配套的公务员考核体系建设。职级不按固定年限自然晋升,而是依据科学的、结果可量化的“考试”来决定是否晋升、何时晋升,公务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应有更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