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大学,只要你在手机里下载飞送软件,浏览商品、下订单,就有“飞送骑士”送货到寝室。如今,风一般的“飞送骑士团”已成为穿梭在东大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如他们的口号那样:“飞送骑士,非送不可”。 “飞送骑士团团长”谢雄航,还是东大软件工程专业大三的一名学生。
在东北大学,像飞送这样的创业团队还有很多:奇润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意次方”创意策划工作室、易简萃升书院……位于采矿馆科普基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如今已有十四支创业团队入驻,成为东大学生创业孵化的重要基地。
开展创业教育:激活学生的创造基因
在东大,有这样一个班级,他们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同时,他们又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讨厌因循守旧,喜欢寻找新思路,讨厌墨守成规,喜欢提出新问题,讨厌固步自封,喜欢拓展新空间。他们能力卓越,自强自信;他们认准目标,锲而不舍;他们超越自我,永不满足,他们就是“创业先锋班”的成员。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东北大学历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东北大学副校长姜茂发说。为了激活学生的“创造基因”,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东北大学自2000年起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并组建“创业先锋班”,进行“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实践”、“创业技能”四大板块的教育。鉴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实现“全过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东北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2009和2010年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双进四有”,即进计划、进课堂,有理论、有实践、有指导、有学分。目前东北大学已开设六门创业课程供在校学生选修学习:《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基础》、《创业设计与实践》、《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创造性思维与技法》、《创造原理与发明技法》。在创业教育中,东北大学还启动了大学生未来想象力培育计划,通过未来想象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未来科技、文化、产业和环境有前瞻性的想象和较深刻的思考,教育学生把握先机,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主动权。经过多年探索,“创业先锋班”中已涌现出一批创业先锋:意次方创意工作室、亿创科技服务公司、蜂窝煤团队、五方中图工作室、917创意摄影文化工作室等25家虚拟注册实体运营的公司,飞送科技服务公司、东新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实体注册公司。
为了弥补任课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的不足,10余位企业业主和高层管理人员受聘为“创业先锋班”学生的创业导师。他们讲授创新创业指导课,为大学生创业“把脉”“问诊”,并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创业难题,让创新教育既“叫好”,又“叫座”。同时东北大学积极选派校内教师到外地参与创业导师培训,为今后更好地讲授创业课程,开展学生创业教育奠定基础。此外,东北大学还开展“创业达人进校园”主题讲坛,为学生传授创业知识,丰富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创可贴8”品牌T恤创始人江森海、创造“文墨精度”的80后小伙儿方文墨、“大学生创业第一人”田宁都曾来校为学生讲述创业经历与经验。“创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战色彩和针对性,对于缺乏创业知识的我们来说的确非常有必要。”正在与同学合伙创业的刘烨同学对此感触颇深。
搭建创业平台:绽放学生的创业火花
实践出真知,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绝不能“纸上谈兵”。东北大学从多方面入手,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目前可为学生提供三类不同对接模式的创新创业平台: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二是以东北大学创行团队和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为代表的校院两级创新创业社团,三是以大一创意节,大二科普节、大三科技节、大四创业节为核心的实践体系。这些平台已成为广大同学发挥聪明才智,勇于创新、“试水”创业的舞台。同学们以专业为背景、以平台为支撑,创业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掷地有声。其中,“意次方”创意策划工作室就是通过学校平台涌现出的学生创业典范。工作室是由艺术学院陶永振和几位同学一起组建的,主要为客户提供从设计到制作的一条龙品牌服务。他们先后承揽了交通银行沈阳分行、盘石网络等公司的宣传制作工作,目前在东大及周边地区已颇具影响力。2013年,团队成员制作的《水滴奇遇记》创意环保视频荣获CCTV公益广告大赛最高奖项“金盏奖”。采访中,陶永振谈到:“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资金和场地支持,让我们的想法从虚幻变为现实,正是学校的扶持,帮助我们团队走出了创业之路的第一步。”
积极组织大学生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参加各类科技竞赛也是东北大学推动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技能的重要途径。2013年,东北大学共有国家级创新项目210项、省级创新项目73项、校级创新项目71项、院级项目56项,组建4个校级示范性创新团队,项目参与学生1200余人。同时,东北大学学生在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建龙杯”创业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大型科技学术竞赛中奋力拼搏,屡获殊荣。获奖项目和获奖层次不断提升。从创业辅导历程来看,不少创业成功的大学生,都是各项科技创新活动、科技竞赛中的佼佼者。奇润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宋健就曾借助创业竞赛研究发明了“新型环保润滑油添加剂”,并获得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整合创业资源:共圆学生的创业梦想
“想创业”容易,“创成业”不易,为了帮助大学生圆创业梦,东北大学积极整合创业资源,通过多渠道设立创业基金、多方位构建创业基地、多形式引进校外导师,形成“校内学、校外练、做中创”的工作模式,使学生的创业项目完成“项目化—成果化—实体化”的完美蜕变。学校对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创业项目,优先推荐其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发展,在那里,他们不仅可以得到营业场地、资金等方面的帮助,而且还能享受到税收减免、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东北大学学生科普教育基地二楼有间不起眼的小屋。20余平方米的空间,一侧是商品展示柜,另一侧摆放着几台电脑,还有一张折叠单人床。经飞送骑士团团长谢雄航介绍,这就是学校为飞送骑士们提供的“革命根据地”,是他们办公和存储货物的地方。“除了场地支持,学校还为我们提供的1万元启动资金,这里的电脑和商品都是利用启动资金购买的。”飞送项目市场部负责人、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大三学生杜佳玫说。目前飞送软件已上线两个月,骑士们不负众望,累积活跃用户1000余人,每日成交订单超1200笔,不仅实现盈利,而且还为学校累计创下了24个勤工助学就业实习岗位。目前,飞送团队已申请软件著作权,并发展对外租赁平台,辽宁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大连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相继加盟飞送,开展飞送业务。
“广开源头引活水”,为了争取更多的创业支持,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校企联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保障。目前,我校每年争取的创业资助基金200余万,并呈现增长势头。其中,作为创业成功典范的建龙重工集团,早在2000年就与东北大学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建龙重工教育基金”。2013年建龙集团董事长张志祥提出再次深入合作的意愿,出资1000万元在东北大学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这是东北大学目前获得捐资额最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对于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来说可谓是锦上添花。
据东北大学创新中心张立志主任介绍说:“通过学校的‘牵线搭桥’,为东大学子提供创业资助的企业数目和资助金额不断增多,而且我们之间的合作模式也持续升级。除设立大学生创业培育基金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外,很多企业还会对我校创业项目中成长性好、市场潜力高的初创项目给予直接资助。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善学生的创业环境,提升学生的创业水平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让更多想要创业的东大学子能够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东北大学首个由在校学生自主申请的实体公司——“天骄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在校企的共同助推下注册成立的。“天骄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东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0级学生吴子扬,其他十余名员工也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科学合理地平衡了学业与事业,将爱好变成了创业的资本。
“天骄”也许你并不熟悉,但说起它的前身,你一定早有耳闻。棋天大圣创新团队,2007年由东北大学学生创新中心支持组建。他们设计推出了中国大陆最知名的象棋软件“棋天大圣”,并先后在国际国内的中国象棋软件大赛中屡获佳绩。现公司名称中的“天”正是来自之前团队的名称。“骄”则来自指导老师王骄的名字,表达他们对老师的敬意和感谢。
“天骄”由吴子扬、曹卫驹和侯鸿雁三名大四学生融资筹建,其中东北大学通过“建龙重工”创业基金给予5万元资金支持和场地支持。“得益于学校的支持,为我们在图书馆提供了一间办公室,虽然空间不大,但我们在那里的创造无限。”吴子扬说。
虽是天之骄子,但在创业的路上,他们也曾山重水复。早上7点,图书馆开门,他们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10点,图书馆关门,他们收拾书包回寝休息。一周工作6天半,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研发手机硬件标准检测平台时,吴子扬更是开启24小时工作模式,图书馆闭馆,他和队友们就转战王骄老师实验室,通宵工作。最终经过4版的重复测试,他们研发的手机测试平台成功申请专利,并与阿里巴巴合作,为阿里云手机测试硬件标准。
“以前参加比赛,设计的程序只要成功一次就好,但现在办公司,我们要保证产品的持续稳定性,这是与之前做比赛最大的转变。”曹卫驹说。
“天骄”团队的三位主创现已成功考取东北大学研究生。“学业事业两不误。把习学好,把事做好,不辜负老师和学校的期望。”吴子扬说。
根深花自繁,海阔好扬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东北大学在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上已迈出坚实步伐,不仅带动了学校的就业工作,而且“想创新”“能创业”也已成为东大学子的亮丽名片,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鲜花与荆棘丛生,但我们将继续前行,因为我们相信没有等出来的美丽,只有走出来的辉煌。(何勇 段亚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