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出台,取消共建生堵住条子生,启用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使每个学生的入学轨迹透明、清晰,不给任何人留下操作空间。在政策文本中,直接取消共建生;对入学状态进行监控,让条子生暴露在阳光之下。这两个办法,力图卡住择校入学的脖子,让以钱入学和以权入学更加艰难,这是义务教育回应社会舆论的重要举措,是义务教育在政治层面上的重大进步,在教育公平的路子上前进了一大步。
义务教育作为普及教育,应该是人人平等的教育,是全体未成年国民应该接受的教育,不应该因为少年儿童的家庭背景有所区别,也不应该因为少年儿童的个人资质、努力程度而有所区别。共建生入学的实质是孩子父母所处单位的不同影响了孩子的入学,条子生更是以孩子家庭的经济和权力背景为前提条件。即使推优派位,特长生入学,直接原因也是孩子资质不同,从而导致受教育机会的不同。
毫无疑问,教育部门的这些举措深得人心,受到社会的欢迎。然而,这些举措的背后原因是什么,这些举措的背后思路是什么,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喜欢不喜欢作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这与过去关起门来办教育相比,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社会的进步。然而人们对教育只能是感性认识,是以自身权利、利益的获取和失去为基础的,教育部门必须平衡甚至满足人民的权利和利益诉求,然而,教育部门更应该以专业的品质回应人民的诉求。
教育部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品质是什么?这需要对教育本质的把握,也需要对社会发展阶段基础上的教育特征进行把握。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具有两个属性: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就是说要让受教育者充分符合社会的要求,也要让受教育者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就社会发展阶段而言,现在的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我们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办公共教育;就教育发展阶段而言,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以及人们生活的富裕导致教育迈进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要高质量满足个性化需要。
满足社会要求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从形式上满足了社会对义务教育的公平要求。然而,这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政治层面满足了人们的要求?满足这一要求的思路是否存在路径依赖?更明白点说,是不是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一贯的计划管控思路?从政策文本看,取消共建生、堵住条子生,实质上是采取强制的控制手段,控制人民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选择权,实行的是禁欲主义的思路。现在我国社会正在各方面对人们、对社会组织进行解放,对学生进行解放也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可是,在教育领域为何缺失解放的思路呢?
为此,我们呼吁社会要给教育更多的空间;教育也要为了学生的解放,从而解放自己。让我们摔开膀子干吧,回应社会的诉求,为了学生的命运,为了国家的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如此,义务教育也不要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