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人民网独家发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记得早年有个形容好学生的说法,说他们的生活是“三点一线”,宿舍,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未免夸张,但图书馆确实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法国的图书馆系统会让很多刚来的人不适应。记得我刚到巴黎的时候,最先到的地方之一就是索邦大学的图书馆,小广场上有雨果的雕塑,旁边走廊的墙上有马尔丹的壁画,而图书馆本身仍然满是吵闹的青春气息,虽然台灯变了,但整体氛围几乎跟《女大学生》中苏菲·玛索在索邦图书馆时一模一样。不过,怀旧归怀旧,真到用的时候,这个图书馆就没那么好了,看书有些吵,借书只能借三四本,对读者来说不算方便。其他大学和研究所的图书馆基本也是如此,借书大抵在10本以内,而且很快就要归还。
更何况,大学图书馆书籍往往不够齐全,很多学生和研究者都需要去国家图书馆(BnF),可法国国家图书馆所有书籍一律不外借,哪怕是名教授,也不例外,所以在国家图书馆的研究部,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知名学者。里尔克在《马尔特手记》里面借马尔特之口描述了他自己在国家图书馆“阅读一位诗人”的经历,哪怕是现在,如果你常去国家图书馆,身边坐着的,也许就是哪位诗人或者哲学家呢。
当然,里尔克阅读维尔哈伦是在黎塞留旧馆,眼下新馆建在13区,完全新式建筑,仿佛几册或开或合的书,立在小平台上。平台上面是大众读者区,平台下面则是研究区,只有教授或者博士可以入内,硕士如果要进去,都必须有导师的介绍信,独立研究者也需要相应的证明。
准入机制虽然容易招人诟病,但法国的公共系统确实太耗费资源,倘若不做限制,恐怕好的服务更少。法兰西公学(COLLEGE DE FRANCE)的教授每年面向全社会公开讲授各个领域的专题,大门向所有人敞开,真的是“有教无类”;可如果你想用那里的图书馆,就必须有相应的介绍信,而且,西方古典和中国还不在一个区域,您是研究哪个领域的,就请使用相应的馆藏。这样的区隔我个人不是很赞同,我还是欣赏整全的知识体系,但看看当今的专业社会和职业与知识的划分,也不难明白,这样的区隔与划分才是眼下这个时代的精神。然通达之士日稀,专门之学盛行,不亦悲乎?
更为包容的,反倒是针对普通市民的市立图书馆,所有的门类一网打尽。仅以巴黎为例,小巴黎市内就有50多家图书馆,每个区总有一两个,从漫画到古希腊文的典籍,无所不包,一应俱全。所有居民都可以免费办卡借阅。我刚到法国时买了不少有声书,但这些东西动辄几十上百欧,《追寻失去的时间》这样的大部头真是吃不消,还好后来发现了市立图书馆,自此再也不买CD!身在法国的留学生,千万不要错过这样的福利。除了普通的市立图书馆,还有特殊图书馆,比如LES HALLES的音乐图书馆,可以查询借阅各种音乐资料;再比如同在LES HALLES的电影图书馆,可以查询借阅电影方面的书籍和DVD等资料。具体的介绍可以看http://www.paris.fr/bibliotheques,查询系统是http://bspe-p-pub.paris.fr/Paris/,查好之后可以看到哪些图书馆有你需要的书,挑一个方便的去吧,总额度有50本/套,比起高校图书馆,真是大方极了!
前些日子,下午正在国家图书馆看书的时候,一个在馆内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国图书库发大水了!很多书都遭了灾,罪魁祸首据说是爆裂的水管道。看着照片上那一本本摊开晾晒的图书,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看《西游记》看到最后唐僧师徒晒经书的场景。想想亚历山大里亚,梵蒂冈,想想一个一个仍然存在的和已经消失的图书馆,文明传承多么不易,大到兵燹,小到水管爆裂,都可能让一段记忆毁灭,人类啊,善用善待你们的图书馆吧!(作者艾洛 人文学科研究者)
来源:留学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