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蓝领高考”的前程在哪里?

线教平

2014年03月25日13:54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一种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也被称为“蓝领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一种是现有的高考模式。今后,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转型。

消息披露后,质疑者认为此举并没从根本上改变高考单次考试、单一录取的根本,不仅学生和学校的被动地位没有改变,也难以撼动职业教育的羸弱地位。那么,“蓝领高考”的前程在哪里?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从中高等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总量约在1700万人,然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矛盾已成为短期内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近年来,大学生“回炉”技校的报道屡见不鲜就是明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高考分流这支“指挥棒”,实现学生的学术和技能分流,不仅是对以往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以致造成人才浪费现象的纠偏,也是对技能技术人才市场紧迫需求的现实回应,还是对10年前高校规模无序扩张的再调整,可谓“一石三鸟”。

当然,问题不会那么简单。尽管高考具有指挥棒的功能,但指望其“号令一出,应者云集”恐怕也不现实。诚如一些质疑者所言,职业教育的前途,根本上取决于自身地位的改观。应该看到,在人才价值由市场说了算的今天,一个工程师或者高级技师出身的“蓝领”,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已今非昔比,那么,剩下的问题是:通过“蓝领高考”通道被选进来的人才能否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而要做到这一点,如果没有用人单位——企业的深度参与是很难收到实效,这才是我们真正所担忧的。

从我们既有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看,企业的参与度不够是一大通病。企业不仅在专业设置、教材选用、实训方式等具体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遍缺少发言权,而且立法保障、政策优惠上缺乏足够支撑,难以调动其深入参与的积极性,这一点恰是制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制度瓶颈。如果不在人才培养上与企业深度对接,不围绕就业需求为核心的市场导向,单凭一个考试分流的引导,长远实效难免会在执行中大打折扣。别忘了,即便没有教育部的单独推出高考举措,高职单招、对口招生等类似的招考形式其实早已有之。从结果看,在企业参与不够的情况下,前景并不乐观。

从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看,无论是专科层次,还是本科层次的培养过程,都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其职业分类、专业体系、教学与实训过程等方方面面,都要通过校企合作形成人才培养的完整链条。正是由于企业的深度参与,使得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学习,而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内接受培训,确保人才培养适应产业需求、职业需求,确保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深受企业界欢迎。此外,为适应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国家制定选拔标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历;政府部门通过对参与企业财政补贴等方式吸引校企合作等。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转型无疑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责编:教育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