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北京高考语文改革正式明确要改变过去一个大作文的格局,变革为“大作文”+“微作文”的形式,面对这样的改变,教师在教学研究当中应该有怎样的转变?本栏目特邀专家教师为大家出谋划策,共同迎接高考改革。
特约专家:刘德水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
今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学科的改革力度较大,就作文来说,最显著的变化,是将原来的一道作文题拆分为“微写作”和“大作文”两个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应该把这两个问题搞清楚。
“微写作”题目的设置,适应了现代生活节奏快、时间紧的特点,是高考引导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同步的一项新颖而适当的举措。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短小。考试要求是150~200字,这意味着微写作不能拖泥带水,要直接切入主题,写作时不能离题太远。学生习惯于写长文,比如800字的文章,当然可以用一百字甚至更多一点的篇幅入题,在微写作中,就不能这样了。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打个比方吧,一百米跑比赛,怎能助跑三百米?这是在最后一个阶段要集中训练的。
其二,微写作,强调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它要解决的,一定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一个高三年级(大约十八岁吧),在生活中,在某种情境下,需要用自己的语文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去解决。比如下面一道题:“距离高考还有100天了,班长建议在教室前面挂一个倒计时牌,每天翻页。班里有人同意,有人反对。最后决定召开班会讨论后再决定。请你写一则发言稿,说说你的意见。字数150字左右。”题材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看法展开写作——你怎么看就怎么说。当然,作为题目,有限制性,除字数有明确的要求外,主要体现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之中,写成“发言稿”,暗含的要求是要尽量口语化,不要用带书面语特征表现形式,如省略号等等。在这一点上,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情景设置的“场合规定”,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对什么人……也就是表达要“得体”。
其三,微写作题目,就高考命题来说,一定要遵守公平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有话可写,有话可说。不会因学生所处地域或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因此,不必到生活以外去找材料、找话题。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生活有思考,只要思考能够合理、自圆其说,并能够选择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可以了。比如到高三复习阶段了,还要不要加强体育锻炼,在下午加一节课外锻炼时间?比如高三要不要参加学校的正常的集体活动?这些都是学生面临的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做出自己的回答。
其四,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创新,在观点上,在表达方式上,能够有自己的看法,并且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微写作没有限制文体,喜欢诗歌且会写诗歌的同学,在符合情境要求的情况下,能不能用诗歌来写作,或者中间加入自己擅长的诗歌形式?能不能用特殊的方式,比如倡导小区文明养犬,写一封倡议书,有同学用“看好您的狗,莫让乱咬人。咬人虽为狗,却令主人羞”作为开篇语,不就很好吗。学生的创造力是很强的,我们不要因为对高考的畏惧而限制了他们语文才华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