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教育书屋

走出习得性无助的误区

2014年02月17日14:55        手机看新闻

在我们多年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孩子的学习状况是父母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父母们最烦恼的问题,因为不爱学习或者学业失败的孩子比比皆是。

孩子的学习问题千头万绪,明智的父母需要做到两点,一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包括了解孩子的潜能特点和优势;二是学会抓根本,抓住“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里重点谈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抓指导孩子学习的根本,即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父母的解释和导向风格,二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讲清楚一些,需要借助心理学的发现和建议。

2012年11月,我在北京见到了马丁·塞利格曼先生,他是美国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我了解他是从 “习得性无助”现象开始的,而我认为所谓积极心理学就是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

1967年,读博士期间的马丁·塞利格曼在参与研究动物时发现,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惊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心理学家们发现: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可能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比如孩

子会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等。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的误区呢?这与父母的解释和导向风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比如,当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父母会怎么评说即解释呢?有些父母可能会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啊!你是马尾豆腐提不得呀。”有的父母可能会安慰孩子:“老爸老妈数学细胞少,看来你也不是学数学的料。”显然,父母如此消极的解释风格会让孩子更加自卑甚至更加绝望,也就更难以继续努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解释风格导致乐观,消极的解释风格导致悲观。何为积极的解释风格呢?就是不把孩子出现的某些问题归结为难以改变的原因,而是归结为可以改变的原因。

比如,仍以孩子某次数学考试成绩很糟糕为例,父母如果解释为:“孩子,你完全有能力学好数学,这次没有考好是因为你没有好好复习。”“偶尔一次没考好不能证明学不好,吸取教训加倍努力,一定能够赶上来! ”这样的解释是人性化的,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孩子听到这样的解释不仅会被父母的理解所感动,更有可能增强自信心和激发奋斗的志向。如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所说,最重要的层面是对于永久性的解释。要告诉孩子不是事情发生了就一成不变,我们可以通过行动来改变状况。

积极的解释风格是引导孩子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推进器,让孩子保持自信心是学习好的重要前提。

(责编:李  卓(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