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教育书屋

学习动机不同效果大为不同

孙云晓

2014年02月11日10:35        手机看新闻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并不是说家庭收入高、父母文化水平高,孩子就一定会好好学习。其实,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学习者,天生就有一种学习的需要。

学生的学习状况受到学习动机或学习需要的直接影响。一般来说,人有四种学习需要,即认知需要、发展需要、报答需要和竞争求胜需要。

认知需要是以学习本身为目的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认知需要是要求知道和理解(事物),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是说,认知需要是直接指向学习或知识本身的。

发展需要主要反映学习是自我发展和自己成长的需要,是除认知需要外,学习的主要动力,它使那些难以直接给学习者带来认知快乐的学习活动可以坚持下去。

报答需要反映了学习以知识报答父母等长辈的愿望,但这是一种类似欠债还钱的信贷关系。在这种需要驱使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更多的往往不是学习的乐趣,而容易产生因无法使父母满意所导致的焦虑。

竞争求胜需要主要反映了学生把学习作为竞争的手段,从而提高自己在群体中地位的需要。竞争求胜需要的存在,是自尊不能满足的结果,如自身接纳程度低、伙伴关系不和谐、在家庭中感觉不良,不能受到父母的理解与尊重,得不到老师的欣赏等。

显然,从学生的前途和幸福着想,应当鼓励和表扬认知需要,认可和鼓励发展需要,反省报答需要产生的原因,争取消除产生竞争求胜需要的根源。因为认知需要是最稳定的学习需要和内在动力,更主要的是,认知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生活的快乐源泉之一,是其他任何满足都无法替代的。

学习知识没有错,但认为知识高于一切就是大错特错,甚至可能成为杀人的教育。鲁洁教授认为,引起当今教育危机的原因在于塑造知识人成为根深蒂固的信条,即把知识扩张为人性的全部。我同意刘慧教授的观点,儿童教育要以儿童的生命为本,要以是否有利于儿童生命健康成长为标准。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经现身说法:不必让孩子第一名。因为很多实例证明,分数在成长中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好成绩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需要的,但如果孩子的分数不能尽如人意,父母也大可不必过于焦虑。

瑞士小学生的成绩单上没分数。瑞士教师对于孩子能否学会和适应在户外“玩”的关心程度要远大于对他们学习成绩的关心。长长的成绩单上,主要是老师对孩子学习能力、自理能力、性格成长等各方面的评价,以及对于父母如何指导孩子提出的建议,哪些值得赞赏,哪些需要加强。

所谓基础教育,打的不仅是知识基础,还有做人的基础,要让孩子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什么是生活的本质、成长的方向、人生的追求。

教育的真理是朴素的。今天重压之下的孩子因为扭曲,所以就成长得很费劲。

2013年1月11日,呼和浩特市某实验中学初一“火箭班”的14岁男孩强强(化名)从11楼跳楼身亡,这件事震惊了社会。同年1月23日,我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大力呼吁:不要把学习变成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

殊不知,强强跳楼原因仅仅是因为他的期末考试排名从全年级的290多名落到了600多名。

强强的爸爸说,那天是强强返校领成绩单的日子,孩子下午从家出发去学校时,还没有任何异常反应。大家像往常一样在家等着孩子回来……突然,窗外“砰”的一声巨响,像有什么东西爆炸,楼下很快聚起围观的人群。强强爸爸也跑下楼,当时就傻了——那熟悉的帽子、衣服、书包,血泊中竟然躺着自己的儿子!

后来警方调取的监控录像显示,强强进入电梯,经过3层的家就没有停留,直奔顶楼11层,出了电梯大步走向楼层的窗口,蹬上窗口前的一条木凳就一跃而下。民警从录像上强强毫不犹豫的态度判断,强强在回家的路上就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

闻讯赶到的妈妈长跪不起,撕心裂肺地号哭。妈妈费尽心血把儿子送到了全市首屈一指的“名校”,谁能想到竟是送上了绝路?

很多时候,父母为孩子的学习过度焦虑,正如强强的妈妈一样,变成了教育狂,这是要反思的。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不能用一种焦虑的心态去对待。现在过于强调考试名次的学习,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

其实,不是每个孩子的学习都优秀,学习差一点的就只有死路一条吗?学习不好,可以选择其他的成长道路。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然,也不应该以状元为标准,尽到努力就很好。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他可能尽到最大的努力也不一定达到你的要求。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做父母的好好反思!反思什么呢?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热爱学习!

孩子只要爱学习就有希望,而且爱学习的孩子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才能够持久地学习。孩子只要尽到努力就行了,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比分数重要。我相信孩子只要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只要热爱学习就一定能够发展下去。我们在研究孩子的人格发展的时候发现,认知需要是最重要的、最稳定的内在动力。有远见的父母不要计较孩子偶尔的得失,而是鼓励他去善待生活,去发展自己的兴趣,这将使你的孩子能成为一个长期奋斗、不懈努力,向着自己理想目标前进的孩子。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编:李  卓(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