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山那边的世界

2014年02月07日10:35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山的那边是什么?

对于城市里长大的我们,山是一个陌生而悠远的存在。它高大而巍峨,它挺拔而坚韧。我们攀登一座座名山,在现实世界里将它触碰;我们跨越一道道阻碍,在精神世界里将它仰望。渐渐地,我们记住了一个又一个山的名字,找到了一份又一份精神的寄托,可是我们却独独遗忘了山那边的世界,遗忘了那个寂静而孤独的角落。我们开始习惯,习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穿梭,习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奔走,习惯在灯红酒绿的世界里享受,习惯在瞬息万变的人生里追寻。我们远离了山那边简单纯净的世界,也丢掉了内心最初的美好。

所幸,我去到了山的那边。跟随学校“三万”活动的工作组,穿越了重重的高山,怀揣着满心的好奇与忐忑,我走入了大别山的腹地,也走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走过一段柏油马路,我们的车右转进入了一条泥泞的小道。睡梦中的我被突来的颠簸惊醒,一个宽阔却有些破败的小院缓缓的出现在我眼前。不等车停稳,我便迫不及待的跳了下去,好奇的打量着面前的一切:矮矮的院墙上贴满了宣传计划生育的海报,左右两侧是早已被岁月侵蚀的面目全非的砖瓦房,正前方是一栋较新的三层建筑,他是村委会的所在,也是我们这次下乡生活居住的地方。一面鲜红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小院的最上方,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与这个灰暗破败的小院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我不自觉的抬起头仰望它,一缕阳光猝不及防的洒落在我脸上,暖暖的,痒痒的,我深吸一口气,压下了心中那圈顿出的涟漪。

我们的工作是帮助四个村的村民清理和整治大小几十口塘堰。初到此处的我心中充满着浓浓的好奇,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安排背后所意味的辛苦与艰难。随着工作的逐渐深入,笼罩着我的好奇渐渐褪去,山那边的世界在我心中渐渐地清晰起来:

工作安排中的四个村并未如城里的小区一样紧密的连接着,整齐的排列着,静静的坐落于山背后的某处世外桃源。它们两个在山脚的丘陵地带,两个在海拔六百多米,鲜有人问津的山顶上。在一个村里走上30分钟,也很难碰上几户人家。呼呼的风声,沙沙的树叶声,潺潺的流水声和各种动物的叫声仿佛替代了人群的喧闹声点缀着这个安静的世界。但奇怪的是,遥远的路途仿佛更拉近了乡亲们之间的情谊。在村中,无论你找谁询问另一家的情况,他都会放下手中的活,面带笑容的给你缓缓道来。每当讲到高兴处,那手舞足蹈中透露出的喜悦,眉飞色舞中折射出的亲切,都会让我深深折服,仿佛他讲的正是他最亲密的亲人。

反观城市中的我们,拥有钢筋混凝土修筑的城堡,拥有高速便捷的通讯工具,可我们心的距离却是越来越远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仿佛已成为了邻里之间相处的“指导思想”。我们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快餐”时代里,在这场追求利益的人生角逐中,渐渐地,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梦想,失去了情感,更失去了心灵深处那片洁净的乌托邦。

长时间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是我们此次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虽然大部分地点都可以驱车前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的交通的难度,但险峻,狭窄的山路也给我们带来了难言的阻碍。通往山顶两个村的盘山公路是我们工作的必经之地。

尘土飞扬的山间小道与弯弯曲曲的柏油马路组成了我们上山的通道。行驶在一车宽的小道上,一边是陡峭的山岩,时有巨大的岩体植物与嶙峋的怪石横亘在车前的空间中,阻挡着我们的去路;一边是万丈悬崖,深不见底,仿佛是一头嗜血的怪兽张着它冰冷的大嘴。若是多雾的清晨上山,崖底便仿佛被一片浓雾深埋着,平添了几分朦胧的意境,可对于山路上行驶的我们,则好似在随时可能跌落的云端前进,危险不言而喻。在这种交通大环境下,步行,摩托车,拖拉机这些早已被城市交通淘汰的方式反而显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我亦在思考,这种传统意义上发展的滞后不也正是某种角度上的返璞归真吗?

若说村中破败,艰苦的大环境带给我的是一种震撼与不安的话,那村中贫困的农民,艰难的生活给予我的则是一股浓重的心酸。跟随工作组挨家挨户的走访群众,我走近了村中五保户的生活。至此,我才了解到,所谓五保户,是指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但无赡养抚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他们无疑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体,没有经济来源,缺乏物质保障,甚至连基本的吃饱,穿暖都不能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亲人,在这孤独的世界里,艰难的生活中,没有了亲人,便没有了精神的寄托,没有了人生的希望。但我们走访五保户老人却为我的认知添加了新的注解。他们无力反抗生活的不幸,却也从不轻易气馁,不卑不亢,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走过我们难以想象的无助人生,就如被尘世遗弃在孤单角落里的野草,看似自生自灭,却自有一股韧劲与坚持。

令我最感动的是一位93岁高龄的老奶奶,智障的小儿子是她唯一的亲人。他们母子二人住在一间小小的土坯房里,仔细看甚至能发现构房的砖块上细碎的纹路,长年的侵蚀使我们辨不出小屋原本的颜色与模样,与旁边的三层小洋房比,更显得那么凄凉。伴随着几声吱吱呀呀的轻响,我们推开了虚掩的木质的小门,走入了一片黑暗之中。房间里没有电灯,我们只能凭借纸糊的窗户中漏出的几缕阳光打量眼前的世界。没有家具,没有电器,只有几把木质的椅子与一口陈旧的灶台。卧室里堆满了各种杂物与垃圾,不仔细看,甚至分辨不出床的位置。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走入了我们的视线。时值深冬,天气已非常寒冷,可老奶奶只穿了一件薄薄的棉背心。脸上,手上一道道深深的褶皱都显露着岁月留下的痕迹。我们连忙搬来一把椅子想扶老奶奶坐下,可老奶奶却连连摆手,嘴里依依呀呀的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话。随行的村支书告诉我们,因为常年患有严重的痔疮却没钱医治,导致老奶奶的肠子流出了体外,不能坐在实心的木质椅子上,只能依靠镂空的椅子缓解不适。听附近的老乡说,老奶奶最近总嚷着要喝农药自杀,可或许是因为没钱买农药,或许是怕死后儿子无人照顾,她仍然坚强的活着。

听到这里,我心中只剩下满满的心酸。因为贫穷,老奶奶的人生已经卑微到死而不得,明明已经生无可恋,可她却仍然坚持着自己残破的人生,只为给自己的儿子点亮点点希望。我不禁想到了那些大学里为失恋,为挂科,为英语考级失败而自杀的学生们。明明有着大好的青春,光明的前途,却因为一点点小小的挫折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也有人说,当人生真的绝望之时,死去也许是最好的解脱。可是,当我们大肆倡导为自己而活时,是不是更应该好好审视一下我们生命背后所凝聚的责任呢?我们的生命里凝结着亲人,朋友的祝福与希望,在我们活出自己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为他们多想一想?从这位老奶奶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活着”的真谛。

除了挖塘,走访群众的工作外,我在山那边的生活也十分丰富多彩。经过一两天适应期,我们整个工作组都融入了这种简单明快的生活方式。清晨,被早起打鸣的公鸡叫醒,简单的洗漱后,围绕小院转几圈,自由的呼吸新鲜的空气,在一片静谧却不单调的氛围中展开一整天的工作。晚上,为了抵御严寒,我们分工合作,拾柴,拾干草,点火,烧水,当烧旺的柴火微微点亮黑暗的星空时,工作组一行人脸上分明都露出了满足的笑容。我们围着柴火取暖,聊天,烧板栗,放肆的吃着,喝着,笑着。久久回荡的笑声赶走了严寒,赶走了疲倦,也赶走了沉在心底的烦恼。我们的一日三餐都由老乡们照顾,他们毫无怨言,争相拿出最好的年货招待我们,还唯恐我们受到一点怠慢。在山间走访途中遇到急雨,我们随意敲开一扇农家小门,都能得到热情的照顾与款待。

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与热情深深震撼了我,仿佛一座大山隔开的并不仅仅是贫穷与富裕,更隔开了两种迥然的人心。在城市里呆久了,那种留于表面的浮躁与繁杂仿佛渐渐渗入了我们骨子里头。一切以利益为先已然成为了我们成功最好的捷径,于是,我们开始在利益面前低头,学会了掩饰,学会了埋藏,将一份真诚逐渐沉入心底。有利可图,便极尽殷勤;无利可图,便冷眼相看。我们开始猜疑,开始伪装,将自己束缚在厚厚的蚕蛹里,既走不近他人,也不让他人走近自己。我们逐渐孤独,逐渐寂寞,只因我们将那份简单的真诚,那颗可贵的真心都遗失在了山那边纯净的世界里。

山的那边是什么?

是一道又一道连绵起伏的高山;是一条又一条尘土飞扬的小道;是一个又一个寂静贫穷的村庄;是一份又一份满含热泪的思恋。

山的那边是什么?

是一声又一声真情洋溢的乡音;是一位又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农;是一张又一张满布皱纹的笑脸;是一颗又一颗难能可贵的真心。

山的那边是什么?

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但精神却高度满足的世界。

是一个让我们放下包袱,丢掉烦恼,回归人生本真的心灵桃源。

作者:武汉纺织大学 刘雪琪 返回专题首页

(责编:曹嘉馨(实习生)、熊旭)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