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

评论:“挂科率”排行榜是一个善意的警示

2014年01月30日09:05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评论:“挂科率”排行榜是一个善意的警示

  《全国挂科率最高的185所学校》最初由人人网网友“谢梦非”发布在其网络日志中,却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谢梦非”在人人网日志中称,这一排行榜是“大学助手”根据全国3049所高校学生的期末成绩统计得出。

  看惯了各式各样的大学排行榜,主打“挂科率”概念的还是第一次,看起来有点恶搞的意味。不管这个排行榜的科学性如何,起码视角比较独特,从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比那种总是在比拼科研文章多少、较量院士人数等指标的大学排行榜,要更有现实针对性和亲和力。

  《全国挂科率最高的185所学校》排行榜的制作者,没有光鲜亮丽唬人的名头,不是国际知名机构所做的调查结果,也不是国内大学、科研单位的研究结论,几乎是“从网络中来,到大学生中去”,充其量是网络上槽点集中的“灌水帖”。能迅速走红,无非贴近大学生实际。可以想象,看过榜单的人,打死也不会就此深信不疑、信以为真,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

  好比美国电影“酸草莓奖”,目的就是要“挑刺”“找茬”,即便“获奖”的电影和艺人会因为“最差”而脸上挂不住,也总归是一种提醒。正如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分析的那样,国内大学入门关口在高考的环节,通过严格选拔之后,进入大学就开始相对宽松,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到了大学开始不再管用,才出现了“挂科”的现象。在这个意义上,“挂科率”排行榜就是“酸草莓奖”,以另类的方式,给了大学生和学校一个善意的警示。

  其实,“挂科率”排行榜不是空穴来风,比如高居“挂科率”前列的数学学科,应该是各专业的“通识课”,可是,因为将来用途不大,加上学科的难度,经常成为大学生考试的滑铁卢。实际上,“有用”学科好好学,“没用”就提不起兴趣,反映了大学教育中素养性与专业性课程设置之间的现实矛盾,高等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典型表现。

  从功利的角度看,对于大学生就业起不了直接作用的学科,“挂科率”偏高可以理解。然而,如果大学教育只盯着就业率,而忽视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是大学教育理念的“异化”。当“钱学森之问”成为一道无解的难题时,或许充满随意和搞笑色彩的“挂科率”排行榜,间接地做出了一些回答,值得关注。

  大学“挂科率”排行榜,把现代高校学子中的挂科问题直接拎出来示众,也许本来是出于“标新立异”,却无意中点中了命门,网上的段子说,“虽然我没书,没笔记,没上课,没复习,但是我有一颗不想挂科的心啊。”可见,“不挂科、不学习,二者不可兼得”,大学学习固然强调自主性,总还是有大学的规则,不去反求诸己,只是“潇洒面对”,自然逃脱不了“挂科”的命运,而“挂科率”排行榜,可不是像“福布斯”排行榜那么荣光。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