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漫漫。
时针每走过一格,都唤起关于家的一种记忆。
九点,坐上大巴,准备启程回家。
九点的家是怎样的?妈定是做好了丰盛的早餐准备出门工作。细火慢熬煮出来的八宝粥甜滋滋软糯诱人,放在锅里保温,取出来刚好是可以入口的温度。厨房里打开蒸锅,一股香气伴着热气溢出。水雾退去,被馅料撑得胖乎乎,被炉火蒸得皮上蒙了一层细汗的一笼包子就这么一动不动趴在那里等人把它们送入胃中。
儿时我喜欢去外面“吃大餐”,无论是肯德基的大汉堡,还是五星级酒店的早茶。如今,家里妈蒸的一笼热腾腾的包子,赛过所有的山珍海味。
所有的山珍海味应有尽有,色香俱全。
可是唯独缺了家的味道。
那是你在外一掷千金都难寻的温暖。就像《满汉全席》里吃遍天下美食的美食家,只因为一碗有着家的味道的白粥便泪流满面。
五星级酒店,早餐是厨师做给所有顾客吃的,而在家,早餐是妈专门为我做的。自助餐厅上一秒这个位子还是别人的,下一刻吃完,又轮到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继续享用。而在家,这个位子只属于这个家,只属于我。我可以穿着睡衣,我可以不用一小口一小口故作优雅地进食,没有陌生人可以看见我,我也不用在意不属于这里的眼光。
我该惬意地坐在桌旁享用早餐。餐桌上似乎还留有妈身上淡淡的馨香。爸还在睡觉。电视里播着耳熟能详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窗外风景美如画。可是归家心切,再美的风景也不入眼。
十二点。
十二点的家是怎样的?十二点,外公大概起床吃午餐了。外公起得了床吗?还能自己吃饭吗?那个要亲眼看着我穿上嫁衣的人,还好吗?
离开家时外公已病重卧床。
病重的外公嗜睡。每天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外公都是睡着的。
但是只要我在,那百分之二十的清醒着的时间,外公必定是留给我的。
苍白的蚊帐罩着苍白的被单。苍白的被单上躺着苍白的外公。苍白的外公抖动苍白的嘴唇,一遍一遍地问着同样的问题。
“回来了呀?”“嗯。”“什么时候就要走了呀?”“一个月后吧。”“哦……回来了呀?”“嗯。”“不知道在家要待多久呀?”
……
就像儿时的我一遍又一遍地问着他一样。
儿时。我记得我说过等我长大了要带着外公外婆去游山玩水,等我长大了我要给外公外婆住漂亮的大房子,等我长大了……等我长大了,我要做很多很多的事。可是我忘了,当你一天天长大,他们却在一天天老去。你的生活越来越绚烂,他们的日子却如旧相,一天天褪色泛黄。
等,是一个如此磨人的字眼。
如果说成长是一条路。
在这条路上,他们带着我跑。年轻时,他们精力十足,带着我跑过幼儿园。跑到小学时,他们步伐渐渐沉重,但还可以勉强跟上我一块跑。跑到中学我风华正茂,脚步也慢慢加快,他们跟不上了,只能看着我跑。后来我考上大学了,他们再也跑不动了,只能望着我跑。而我从未因为他们的张望而停留,只是一个劲地向前。
直到跑出了他们的视野。
我没有回头,我看不见他们眼角的眷恋和唇边的轻叹。
风声猎猎,归心似箭。
两点。
两点,关于家是什么回忆?两点,家那边的广场豆腐花门口该是排起长队了吧。
两块五一碗,白花花水嫩嫩的豆腐花呀,一阵阵往外冒着诱人喷香。豆腐花里有豆腐的香味,有花生糖的甜味,有这个被称作海滨邹鲁美食之乡的南方小城的韵味。
捧一碗豆腐花走一条海滨路。沿途听海潮拍岸,听行船鸣笛。看行驶在蓝色波浪里的船只来来去去——大概罩着灰色阴影的是离家的船,也许罩着红色喜悦的是回家的船。这片通向地平线的海承载着多少关于家的悲欢离合?翻滚着的波涛里,混着多少年前离家浪子的热泪,混着多少年后归家游子的狂喜。
耳畔乡音悦耳,小孩子在路上捡小石子玩耍;老汉三三两两围成一桌或下棋或打麻将;还会有一群中老年妇女,穿着一样的红衣服白裤子,地上放个小音箱,播着节奏鲜明的乐曲。红衣白裤随乐摆动,扬起一地清尘。
一路走走又停停。把这个小城的世情百态收入眼里,收入心里。
这个南方小城四季不明,有下不完的春雨。有小吃飘香,有虔诚的信徒,有厚重的底蕴。
我看着这里的变化,这里看着我的成长。
回家,回家。
回家尝尝妈做的早餐,和爸窝在沙发上喝茶,坐在电视机前侃大山。
回家看看任时光蹉跎了岁月的外公外婆。我会一遍又一遍地回答外公的提问,就像儿时他一遍又一遍跟我解释一样。
回家吃两块五一碗的广场豆腐花,还要多加几勺磨得细细的花生糖。
回家看这个蜡炬成灰只为我一朝发光发亮的地方。
窗外风景……窗外……窗外是已经等了好久的爸,笑容宛如冬阳。
还有熟悉的南方小城的美好。
到家了。(佚名)回专题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