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林露)今天,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这份由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完成的报告提出,要全面应对新型城镇化挑战,不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道路这一时代命题
当前我国正在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十二五”期间将有超过5000万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报告指出,随着城乡人口的空间重组,农村教育的空间形态、体制形态和结构形态也将出现重构。我们必须把农村教育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并在社会经济变革的大背景下去研究农村教育:以系统性思维去定位农村教育,研究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前瞻性的眼光去规划农村教育,科学预测未来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对农村教育的战略需求;以统筹协调的策略去发展农村教育,处理好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之间以及农村教育内部“优先发展”与“全面推进”之间的关系。
继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现农村学生的“中国梦”
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提高农村大学生比例,让农村孩子感受到希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保障农村学生在各个教育环节的教育权益。
报告提出,要加快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政府应公平分配公办园的招生指标,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和村小附属园并加强质量监管,全面提升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各级政府要全面参与,明确职责,共同努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把农村教师配置政策的重点放在村小和教学点;扩大免费师范生的范围,重点向省属和市属师范院校倾斜;大幅度提高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的津补贴标准;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渐完善农村学生乘车制度。
要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构建省级统筹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升农村普通高中的财政投入水平;建立公平的教师利益补偿制度,增强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岗位的市场竞争力;转变普通高中的评价方式,遏制城市优质普通高中对农村优秀学生的恶性竞争。
要深化异地高考制度改革。流入地政府应兼顾各方利益,依据国务院提出的原则精神,逐步突破户籍限制,让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有公平的机会参加高考。
要不断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将下岗职工、乡村技术带头人等纳入到国家免学费政策;升级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推进集团化办学,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能力;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立足农村实情,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报告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表示,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常把农村学校看成是薄弱学校,把农村教育看成是弱势教育。在城市教育这把尺子下,农村学校的许多方面的确不如城市,但这是长期的教育体制造成的,并非是农村教师和农村学校不努力的结果。四川省蒲江县“现代田园教育”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也能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教育资源也能高效配置;农村地区也能够不以牺牲学生健康为代价提高教育质量;农村地区能够建立事业共同体,以教育事业凝聚价值共识,形成合力;能够将优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实现创新发展。只要地方先行先试,勇于创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农村教育也能够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影响。
相关链接: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由 “年度进展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经典个案报告”三部分构成。在年度进展报告方面,重点关注了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一年多时间里农村教育在事业发展、政策发展、学术发展和实践发展四个维度的主要进展,客观分析了农村教育发展的成就与问题,并分主题按事件逻辑整理了农村教育的大事记。
在专题研究报告方面,紧紧把握由“普及”向“提高”、由“初步均衡”向“基本均衡”战略转型这一大趋势,围绕能深度反映农村教育质量和城乡教育公平的教师、学生、学校等主题,运用自主开发的调研工具对天津、辽宁、山东、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重庆、宁夏、甘肃、贵州等17省开展专题调研,并委托宁夏大学、贵州大学、渤海大学、鲁东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调研,共享调研数据。在这些研究中,我们着力形成自己的分析框架,彰显自己的学术立场,真实反映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成就及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
在典型个案报告方面,选择了四川省蒲江县实施的“现代田园教育”。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蒲江县政府共建了“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区”。蒲江县经济处于三圈层,但教育却处于一圈层,他们设计了“产城一体、两化互动、现代田园”的整体发展思路,真正实现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了现代田园的农村发展道路。教育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一元主动与现代田园社会相契合,探索出了与现代农村产业结构、社会结构融合一体的新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