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教育书屋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杨文 麓雪

2014年01月08日15:40        手机看新闻

例如到外面去吃饭,需要和服务员交流,我常常让夏杨去把我们的要求告诉服务员。“夏杨,你去告诉阿姨给我们的菜里加点盐”……就是这样的一些小事,我们希望他通过自己的表达,达到与别人沟通、取得别人理解与帮助的效果。

“……突然,我发现岸边与冰层连接处,有些水在流动。我顿时明白了!没容我细想,脚下的冰‘啪’的一声裂了开来,我在水里成了落汤鸡。好在水不深,刚好没过腰。那滋味可真不好受啊!化雪天吃冰糕——透心儿凉。池里的冰还算厚,爸爸在后面,没有滑下去。我连滚带爬地上了岸,又摔了个跟头,这下可好了,浑身又是水又是土,都快和成泥了……”

这是夏杨在小学时的一篇作文中,叙述的大年三十他和爸爸去结冰的水池里探险的情景。我到现在还记得爷儿俩回家时的“狼狈”和可笑。

像这样的场景,在我们共同的记忆中,还有很多很多……

小时候,爸爸妈妈的自行车就是夏杨的旅行工具。家门口的水塘、公园,郊外的山岭、田野,城市里的胡同、小巷……夏杨的爸爸本来就是个爱动的人,孩子大一点儿后,能驮到自行车上了,他就开始带着儿子到处跑。我本是个比较喜欢安静的人,但自从有了孩子,我也成了一个最不安静的妈妈。亲戚朋友经常开玩笑说我是一个不知疲倦的“驴客”。

夏杨小的时候我们带他在近处跑,花草树木、行人车辆,都是我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的教具。等到他大一点,就带他到更远的地方,让他在更大的时空之中,有了更多的见识。我们在其他方面很节俭,但在孩子的旅游上,却投入了我们所能给予的。

记得1992 年我在珠海工作的时候,月薪是五千元。当时这样的收入,算是比较高的了,但是一年下来,我也没攒下钱。在那儿我所有的钱,都用来带着孩子到处跑花掉了。那时,我带他游历南方的名山大川,去看科技展览和各种艺术演出,只要是孩子能体验的,我都带他去那里亲自体验一下,让他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感受不同的人文、自然、历史,学习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为了让孩子尽可能有更多接触外界的机会,有一次我们甚至在他快要期末考试的时候还带他出去玩。我想,课本上的知识可以很快补上,但一次有意义的旅行,却很不容易重来。所以,我宁愿他一次考试少考两分,也不愿意他失去接触外界的一个好机会。

一开始是我们带着他跑,后来是我们安排他跟旅行团、夏令营或亲友去,更多的时候是他长大之后自己到处走。他去青岛参加全国英语夏令营的决赛,用夏杨自己的话说,“认识了几个很有思想、很不俗的一生的好朋友”。

十五岁时,他就一个人跟着成人旅行团去了西藏。有一次他去陕北回来,还学了一口陕北话,那段时间,他还经常唱陕北民歌给我们听。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让他了解了不同的文化,知道了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样,和周围同龄的孩子相比,夏杨就显得见多识广,阅历丰富。

夏杨曾经有两张地图,一张是中国地图,一张是世界地图。在这两张地图上,凡是他到过的地方,他都用红线和济南连在了一起。在那张中国地图上,已经密密麻麻地有了好几十条线,小小年龄的他,足迹已经遍布了全国二十多个省份。

西柏坡、赵州桥、延安窑洞、乔家大院,北京、上海、新疆、西藏,大海、名山、瀑布、戈壁,人文的、自然的、城市的、乡村的……

现在夏杨的那张世界地图上出现的红线也越来越多了。我希望他能在学习之余,游历更多的地方,感受更多的自然、文化、历史。我不会为他的旅途过多担心,因为他已经具备了旅游的基本常识,更包括是非观念、与人交往的能力、自我防范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他生命的各个阶段培养起来的,是他行万里路跑出来的。

英国的一位心理学女博士曾经说过一段话: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老虎为了让虎崽尽早独立,会有意识地往外赶这些小虎;小鸡如果只是依偎在母鸡的翅膀下,也不可能学会觅食;而雏鹰如果沉醉于老鹰的呵护,就永远不能翱翔天空。人作为生物的一分子,更应该用推出的爱,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让他尽早走出家庭,适应社会。

有一次,夏杨的同学问他:“夏杨,我看你自己到处去,能力挺强的,是从书上看的,还是你的爸爸妈妈教的?”夏杨调侃地说:“为什么就不能是自己练的呢?”

确实,夏杨的社会适应性是比较强的,他能和各种不同的人交往,和老年人有话可说,和中年人有感兴趣的话题,和同龄小伙伴及年纪更小的小朋友也会相处得很融洽。这种适应能力是经过了一个过程的,是从他小时候起,我们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他自我锻炼的结果。

例如到外面去吃饭,需要和服务员交流,我常常让夏杨去把我们的要求告诉服务员。“夏杨,你去告诉阿姨给我们的菜里加点盐”……就是这样的一些小事,我们希望他通过自己的表达,达到与别人沟通、取得别人理解与帮助的效果。

记得夏杨小时候到医院看病,他自己会走路了,我就让他自己去挂号,我在旁边等他。他那时几乎够不着挂号台,他踮着脚挂完号,自己拿着病历,到了医生那里,我让他自己向医生叙述病情。他自己坐在凳子上,我站在旁边。别人看了觉得很奇怪:这个妈妈怎么了?其实我是想通过这些小小的事情,反复锻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让他用自己的表述,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他的自信和独立性就会一点一点增强。

当然这种独立性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如同我一开始是抱着他,后来是领着他,再后来是跟在他的身后,再后来看他走出我的视线,慢慢地,他就可以独立地去做一些事情了。

人的自信和对社会的参与能力,就是在每一件小事的成功中,不断增强起来的。

小时候,我带他外出,都是让他排队买票,我在旁边等他。后来去北京,第一次是我带着他到处玩;第二次他长大些了,我在开会,会放他到某个地方玩半天,再回到原处。再后来,他说想去北京买书,我确认他可以独自旅行了,就让他一个人去北京,独自去处理旅行中的各种事情。通过这些事情,他获得了自信、自豪感,并且这些感觉不断被强化。

我们有意让他多跟陌生人接触,并从不同的人那里接受新鲜的知识、新鲜的刺激,丰富他的阅历。这样他就不会见了陌生人不知所措,无话可说。见多才能识广。

我们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愿望,都有希望他人以我们的方式来欣赏我们、接纳我们的欲望。我们与他人的心理联系,是我们整个情感生活的基础。

英语中有一个词“social”,是社交、有社会性的意思。一个人在社会上,必须学会“social”。它不是那种虚伪,又带有“手段”的“social”, 而是能够辨别他人的感觉、理解别人的需要、解读别人情感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应用于人生的诸多方面:伴侣关系、养育孩子、销售、管理,甚至各种政治、外交、经济、文化活动……

我在年轻时,虽然内心里有着满腔的热情,但在陌生人面前,我有时会不自信,没有安全感。我不希望我的儿子去经历我曾经的那种害羞和不安全感,我希望他能以一种比较自然的方式,拥有一个良好的“social” 能力。不是八面玲珑、能说会道,而是以一种贴心、真诚、令人心悦诚服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赢得别人的尊重、亲近和接纳。

尤其在这样一个越来越高度国际化的社会中,包括英语在内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不同习俗、民风的了解,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交往的体验,都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社会性。

所以,只要有可能,我就带上他,一是能够把时间双重利用,既不耽误工作,还能和孩子多在一起;二是尽量多让他参加一些我们的活动,包括参与我们的一些工作。当时在我们的英语俱乐部,经常举办一些活动,夏杨是积极的参与者。圣诞节时,他扮圣诞老人,用英语给大家祝福;情人节的时候,他主持大人的晚会,一个小孩竟然把气氛搞得特别热烈。他是我们俱乐部里最小的会员,经常跑前跑后地为大家的事热心张罗。

1997 年,我们在济南市植物园,举行了泉城万名儿童“庆六一迎香港回归”签名活动,吸引了众多小朋友的参与。我分配给夏杨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活动现场,他给我们做双语主持人;他第一个在那条横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如今,那条八米长的签满稚嫩名字的横幅,一直被保存在香港冀鲁同乡会会馆。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应该再加上一条:与万人谈。夏杨很小的时候,我就利用各种机会,让他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面,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爸爸妈妈这样一个小圈子里。姑姑、爷爷、舅舅、姥姥、姥爷……让他感受到来自不同亲属的爱,让他感受到来自朋友圈子的爱,让他接触亲人、熟人、陌生人和不同年龄的人,让他在人类社会的大家庭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一个孩子只有经历得多了,见得多了,在各种场合下,他才会有安全感和自信心,才能应付自如,成为一个社会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协作精神较强的人。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编:贺艳花(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