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教育书屋

只取所需,育儿请持一颗平常心

李子勋

2014年01月08日15:39        手机看新闻

只取所需是大自然所有生命系统的一种核心本质,也应该是生命伦理的基本纲要。从伦理学角度看,人类是最无耻、最贪婪、最没有节制,也最喜欢多吃多占的生物。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理想的社会是一种各取所需、各尽其能的社会生活模式。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傅立叶也说理想的社会是按需分配,这些思想也许正来自只取所需的大自然生存法则。西方的基本伦理是个体行为以不影响他人利益为前提,尊重他人的权益,也尊重自己的权益。东方的伦理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伦理思想与只取所需、各显其能的自然法则是相似的。

所有自然的生命系统都是按照只取所需的方式生存,它们既不随便消耗能量,也不囤积物品让同类忍饥挨饿。很少有捕食动物吃饱了还要继续杀戮,也不担心同类享用自己吃不了的食物。大自然中偶尔可见动物埋藏自己吃剩的东西,最可笑的是松鼠。松鼠总是把很多松子藏起来,不过很快它就忘了,反倒成为松树的传播者,形成物种相互依存的生物链。田鼠、蚂蚁、蜘蛛等小型动物也喜欢囤积食物,当食物丰盛的时候它们会囤积一些,不过是为了度过严冬与食物短缺的季节,囤积的东西在第二年食物多起来时刚好吃完。

资产阶级社会制定的私有制让人类对财富的贪婪愈演愈烈,囤积物品的习惯也越来越普及。在杭州的企业管理者培训中,一位年近60的制造业老总说他有百余间房产、上亿的存款与资产,但他还是闲不下来,拼命地挣钱。我问他这么拼命是为了什么,他说为了孩子。问他有几个孩子,他回答一个。他说家里的资产够几代孩子生活了,但孩子一点儿都不珍惜。杭州有很多打工者没有住房,这位老总合法地拥有很多空置的住房,人类没有与人分享的欲望,也没有人人幸福,社会才幸福的意识。

我有时会瞎想,在中国人口数巨大,资源又极其有限的状态下,实行有限私有制是可取的。一、取消遗产权,个人财产死后都要归还社会;二、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义务与自己拥有的财富成正比,这里不仅仅是说税收,还有富人的公民责任,一个城市如果还存在穷困的人,是富人的耻辱、富人的失职;三、道德高尚、公益心强、善良的人允许拥有更多的财富,无情地剥夺品质恶劣者、造假者、生产有毒食品与物品者拥有的财富。干坏事不仅要赔偿坏事对他人造成的损失,还要追加败坏社会道德、伦理、公平、信任的巨额罚款,以确保他们今生只能做穷人。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今天主掌社会财富与权力的人大多数不会崇尚只取所需的生存态度,贫困的群体想让富裕的群体这样做无异于与虎谋皮。

中国社会由于亲情大于国法,人属于家庭的人,不是独立于社会的人,家文化,家天下,先有家才有国的传统思想,催生了狭隘的小集团主义。个人首先是对家庭、企业负责,然后才会对国家负责。这就易于出现这样一种伦理悖论:国家的罪人也许是家庭的救世主、企业的恩人。这也许就是那么多人会为了孩子、小集团甘愿去贪污、犯法、受贿的原因之一。

小时候有位邻居,一个母亲独自养育了3个孩子,一天,她家来了一个面容憔悴、衰老的男人,这位母亲梳理好这位男士,让3个孩子跪下叫他父亲。原来,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饥荒时期是一个单位的会计,为了不让孩子挨饿他贪污了集体的粮食,被判了10年徒刑。现在刑满释放回家,得到了家人的感恩。

只取所需的自然法则在社会层面还远不到可以提及的时代,不过对个人生活来说却是可以效仿的。真正的难题是人们并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尤其是在物欲刺激下日益膨胀的欲望,让人们的需求没有止境。古人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张床,一盏灯,清风明月相随,清茶素食相伴,此生足矣。常言道,生前六尺床,死后三分地,生命也可以这样度过。退其次想,人们至少在身体健康上追求一种只取所需是可行的。节制的饮食、平和的心态、适度的起居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内含着只取所需的原则。

来源:中信出版社

(责编:贺艳花(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