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做过省考或国考真题卷的同学们都会发现,在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个模块中,每年都必考一种题型——选词填空,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逻辑填空。针对这类题型,建议从两个方面解题:一、词语辨析;二、语境分析。尤其是语境分析,常常是考生无法驾驭的一点。也就是说,在这类题目里,出题者会给出一定的信息,主要是看考生是否有意识地从中发觉。那么在语境分析中,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文段中找到有效信息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语境中的逻辑关系
逻辑关系有点像我们在片段阅读中常用到的从微观角度——关联词法来抓取文段主旨信息,主要是通过找关联词来判断文段的重点在哪里。但在逻辑填空题中,逻辑关系则是通过关联词来判断横线处前后的词义是相反还是相近,感情色彩是积极还是消极。这对于在选项中排除干扰词汇,是很有帮助的。比如:
转折关系:横线前后词义相反;
并列关系:横线前后词义相近、感情色彩相近;
递进关系:横线前后词义相近、感情色彩一致但程度更深。
例:(2013国考23)舞台上,一个是中国京剧大师,一个是交响乐指挥家;一会儿传来韵味十足的京腔,一会儿又是沁人心脾的管弦乐。面对京剧传承的尴尬和交响乐普及的艰难,这种“抱团取暖”的方式,把两个不搭界的艺术形式进行“嫁接”,究竟是 _________ 还是异想天开?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得益彰 B.取长补短
C.推陈出新 D.移花接木
详解:首先我们阅读文段,进行语境的分析。观察划线部分前后,“究竟…还是…”可得出,横线部分应与“异想天开”意思相反的褒义词。文段是针对京剧与交响乐两个不搭界的艺术形式在同一个舞台上呈现这个现象提出的疑问,选项A“相得益彰”比喻两者的结合恰到好处,使双方的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符合文意;文段只是说明京剧和管弦乐遇到艰难,不涉及两种艺术形式的长短处,排除B;推陈出新多指要放弃旧的,创造新的文化,文段说的是二者在一个舞台上表演,并没有抛弃原先的表演形式,与文意不合,排除C;“移花接木”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含有贬义,与文段的感情色彩不符合,排除D。所以这道题选A。
二、语境内容的提示性信息
提示性信息,顾名思义,也就是在文段中出题者会给予一定的文字,我们可以从这些文字中推测出横线处的词语应当表达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文中有些关键信息是与横线处的词语相照应的。
例1:(2013国考25)20年市场经济改革,把中国经济送上了持续增长的快车道,把在现代化道路上艰苦跋涉的中国人推上了一个高峰。然而,_______ ,我们一刻都不曾忘记发展中那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风险隐患;________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夕惕若厉 如履薄冰 B.防患未然 戒骄戒躁
C.常备不懈 未雨绸缪 D.居安思危 喜中有忧
详解:阅读文段进行语境分析,划线处前出现“然而”表示转折,说明划线处要填的词与前文意思相对或者相反。那么我们看前文说什么?说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向一个高峰。划线处后面,“我们一刻都不曾忘记发展中那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风险隐患”,这是对前面一空的解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提示性信息。第一空应该对前半和后半句承上启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但也不能忘记风险隐患,也就是“居安思危”;“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表示发展是可喜的,但是问题也很多,喜中有忧。所以可以得出D选项。
由此可见,逻辑填空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要有意识地去寻找文段中出题者给我们的“小暗示”,而不是光凭语感胡乱选答案。
来源:华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