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公务员考试频道_教育频道_人民网

历年江苏省考马克思主义原理真题特点分析

2014年02月18日14:10        手机看新闻

江苏公务员考试的马克思主义真题命题方式灵活,除直接考查“是什么”的问题外,以名言、成语、时政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等所反映的哲理的判断、分析和应用更为多见。专家结合真题进行分析。

1.直接考查学科基础知识,主要是“是什么”的问题,难度较小。

例如2008年C类第22题:唯物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

A.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C.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D.否定就是克服

2008年C类第2题: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发展 D.辩证性

2005年B类第41题: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主要内容是:

A.生产关系在任何情况下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

C.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决定作用

以上题目都属于直接考查记忆内容,需要考生具备最基本的对马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再如2010年B类第3题:下列属于社会实践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农民播种小麦 B.演员登台表演

C.警察侦破案件 D.科学家进行物理实验

2005年B类第5题: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A.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需要任何条件

B.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D.人们只能做规律的奴隶,而不能成为规律的主人

这类试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判断的能力,比直接记忆类的知识点难度有所增加,总体来看依然属于易于把握和提分的内容。

2.结合原著原文以及成语、俗语、诗句,考查对马原知识点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例如2005年A类 第21题: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因为( )

A.能否从事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B.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在生产劳动中人们结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D.生产劳动是人们的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

2009年A类第4题:“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010年B类第22题:“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这表明(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D.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这类试题实际难度不大,但是碍于翻译信息的影响,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考生常常“不知所云”,结果反而影响了做对率。

再如2008年C类第4题:“手中无网看鱼跳”、“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强调的是( )。

A.劳动者的重要性 B.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2010年A类第4题:从哲学角度看,成语“守株待兔”中农夫的错误在于( )。

A.把偶然当必然 B.把现象当本质

C.把可能当现实 D.把原因当结果

2011年B类第1题:与“有无之变,更出迭入”这句话的哲学意思相一致的是( )。

A.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B.斗转星移,物是人非

C.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D.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2012年A类第36题:“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D.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2013年A类第4题:“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所蕴含的哲理是( )。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意识活动本身可以改变客观世界

C.人们的精神动力依赖于物质活动

D.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013年A类第5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所体现的哲理是( )。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B.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C.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D.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这类结合名言、诗句、成语、俗语的内容,考查其蕴含的哲理的题目是马原命题的常见形式,除考查最基本对诗句、成语等的理解外,还考查考生对其所反映的哲学原理的判断和应用的能力,难度增大,需要考生在备考中有更充分的准备。

3.结合时政信息和其他学科知识,考查哲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例如2007年A类第28题:江苏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坚持“科技优先”的方针,其哲学依据是(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D.科学技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B类第22题:胡锦涛指出,要胜利完成2009年的各项任务,“必须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有( )。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B.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D.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2010年A类第23题: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既强调统一思想,顾全大局,又鼓励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形成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有( )。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C.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2011年A类第21题:在2010年南非举办世界杯期间,德国奥博豪森水族馆的章鱼保罗因“成功预测”了八场比赛结果而名噪一时。下列关于章鱼保罗“成功预测”的看法,正确的有( )。

A.“万物有灵论”的观点是正确的

B.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存在

C.不能否认动物的活动与人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D.章鱼保罗的“预测”是无目的的本能活动

2012年A类第1题: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途上,我们必须传承好江苏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培育与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性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013年A类第38题:党的十八大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体现的哲理有( )。

A.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B.自然环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自然环境对社会劳动生产率有重要影响

D.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可变量

此类试题结合当年的时政事件、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工作会议等信息考查考生对相应哲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省考试卷的马原题目中最为常见。

再如2006年C类第4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论依据是( )。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原理

B.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原理

C.认识是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原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原理

2007年B类第52题:“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其体现的哲理有( )。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起主导作用

B.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2011年A类第1题:“我国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一判断的哲学依据是( )。

A.事物的根本矛盾没有变化,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B.事物的基本矛盾没有变化,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化,次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了变化

2011年C类第21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全面统治时期建立起延安革命根据地,实现了局部执政。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状况表明( )。

A.事物的发展处于量变阶段,尚未发生质变

B.事物的发展处于质变阶段,但只是出现了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发展处于量变阶段,但出现了局部性部分质变

D.事物的发展处于量变阶段,但出现了阶段性部分质变

2012年A类第7题:“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体现出来的。”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B.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

C.偶然性通过必然性来表现自己并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

D.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自己并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

将毛概、中特、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作为题干信息,考查相应的哲学原理的试题在省考中也尤为普遍,除掌握必要的哲学知识以外,具备相关学科常见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也成为解决这类试题的重要因素。

专家建议,鉴于马原考查的情况,要求我们在复习时不能遗漏基础知识点,注重在课堂上将内容理解透彻,并能够记忆关键词、理解基本概念,依据题目需要作出准确的判断。能将成语、俗语、诗词、原著原文表述等与知识点讲解相结合,增强理解能力。注重将时政信息、重要会议精神等内容渗透到学习当中,建立起运用哲学知识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来源:中公教育

(责编:教育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