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通過高考改革激發學生科學興趣

2014年10月20日08:38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通過高考改革激發學生科學興趣

  2013年12月29日,東城區青少年科技館,學生在展示航拍飛機模型。新京報資料圖片 浦峰 攝

  從全球范圍看,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科技創新人才成為許多國家緊缺的寶貴資源。研究表明,早期對科學的興趣,對后續的學習以及是否從事科學領域的工作有預測作用。少年兒童的科學興趣和素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科技人才儲備,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乃至綜合國力。因此,世界各國都極為關注少年兒童科學興趣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提高,以保障為未來社會發展儲備足夠多的科技人才。

  ■ 建議

  科學課應成為小學核心課程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介紹,美、英、法、德等經濟發達國家都把科學列為基礎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之一,並擁有較為完善的科學教育體系。

  美國有全國統一的《國家科學教育標准》,並提出了從幼兒園至高中連續的科學教育框架﹔英國也早就出台了《國家科學教育課程標准》﹔法國開展“動手做”科學教育計劃﹔德國將科學和語文、數學並列為三門小學核心課程。

  他表示,我國應盡快將小學科學課列為核心課程,提高小學科學教育的地位,從課時、師資配備、課程資源等多方面予以保障﹔並出台科學課程的總體規劃和國家標准,保障小學、初中、高中各學科間的有序銜接與發展。

  孫雲曉還在其博客中提出,科學課程需要綜合性教師,要抓好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后培養,職前教育側重基礎教育理論的教學和教學基本技能的訓練,以及形成對科學的理解和探究能力,職后培養側重於實踐問題的研究和理論的提高。國家應鼓勵更多的師范院校及綜合性大學開設科學教育專業﹔同時加強對現任科學教師的在職培訓,開展校本教研、完善培訓模式,鼓勵教師不斷更新科學技術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並為其提供相應的資源及獎勵。建立小學、中學和大學教師交流的網絡,鼓勵不同層次的教師之間的交流,分享需求及實踐經驗。

  改革科學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科學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具備科學素養的學生應該能夠:理解、使用科學概念,對自然現象作出科學解釋﹔運用和評價科學論據和解釋的合理性﹔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發展﹔創造性地參與科學活動和討論。基礎教育階段科學課程的首要目標應該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興趣和熱情,並建立對科學的自信。因此,課程應強調科學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對增進人類幸福的重要意義。科學課程在內容上應以學習化、生活化、時代化、綜合化為特點﹔在教學上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對科學的理解和科學方法的掌握,而不是對科學知識的死記硬背。

  通過高考改革,特別是考試內容的變革,保持和激發中小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比如減少記憶性知識的考核,增加實驗設計的內容,引導高中生重視實驗操作和相關技能的培養﹔將對科學問題的思考作為高考作文命題重點內容之一,引導中小學生更多地閱讀和關注科學相關書籍和信息。

  將社會變為“科學課堂”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指出,科學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也並非只是局限於實驗室裡的模擬過程,它還是以事實為依據,以發現規律為目的的社會活動。校內科學教育由於其環境的相對封閉性、課程的固定性、考試的強制性等原因,在教學效果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通過課外科學活動,將社會變為“課堂”,有益於學生通過實踐真正理解科學。

  報告指出,造成科學類課外小組參與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父母不夠重視,孩子對科學探究活動有畏難情緒,小組活動缺乏指導、流於形式,開展活動的資源匱乏等等。而校外科技活動場所在學校科學教育中的作用也未能充分發揮,在一些學校,參觀科技場館甚至變味為放鬆學生身心的方式。大多數科普講座由於形式單一,也未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總的來看,校內和校外科學教育銜接的機制尚未建立,非正規科學教育體系尚不健全,離實際的需要尚有相當大的距離。

  報告希望各級政府、科協組織以及科技、教育部門要積極擔負起全面加強中小學生科普工作的重任。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加強非正規科學教育的中長期規劃,從經費、人員和資源上予以保証,並推動非正規科學教育與學校科學教育的融合。

  科技場館應積極參與中國科協等發起的“科技館進校園”活動,並可聯合科研機構積極向中小學教師傳播先進的科學教育理念,定期邀請教師參觀,增進了解、互通資源,以及共同設計利用科技館進行的教學活動。科技場館還可以通過吸納會員、開辦俱樂部、建設虛擬課堂等方式,與中小學生建立起穩定的長期聯系,並指導他們在課外開展科學實踐。

  同時,應加強少年兒童科普類產品的開發工作,促進我國科普產業的發展。科普活動的設計要從少年兒童的特點出發,關注少年兒童的興趣,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需求,注重形式的創新和多元化,突出實踐性、互動性、體驗性,更好地吸引少年兒童的參與。比如,大力開發自然體驗類的科普產品,增強少年兒童對自然和環境的感受,並在大自然中進行科學探索。

  聲音

  美國公立學校中,小學在科技教育中有一些缺失。隻有20%的社區學院及大學確認當前中學畢業的學生有合格的科技素養。93%的學生家長對現狀不滿,他(她)們認為提升學校科技教育應該列為國家的優先措施。

  ——台灣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教授徐泰然

(責編:董昕航(實習生)、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