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庭
近日,有兩名高校教師被置於輿論的風口浪尖:四川美術學院副教授王小箭,被網友舉報“強吻女學生”﹔廈門大學博士生導師吳春明,被學生舉報“誘奸、性騷擾女生”。相比四川美院對王小箭的快速處理,吳春明則“幸運”了很多,雖然早在7月份就被舉報,但時至昨日21時30分才公布處理結果——開除黨籍、撤銷教師資格。
10月9日,教育部出台意見劃定師德禁行行為“紅七條”,其中就包括“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系”。10月10日,王小箭“性騷擾”事件曝光。可以說,“紅七條”甫一出台,即遇到“試金石”檢驗。在教育領域,我們向來不缺規定、禁令、紅線,但在落實環節常常大打折扣,最后不少都淪為“紙面上的制度”。公眾對於“紅七條”同樣有此擔心,因為這些“紅線”並不是第一次提出,不過是重新集納在一起再次強調罷了。讓人欣慰的是,“紅七條”這一次經受住了檢驗——四川美院認定王小箭的行為嚴重違背教師師德師風的基本要求和行為准則,敗壞了教師聲譽,損害了學校形象,決定禁止其參加該校任何教學、科研和學術活動,降低其退休待遇,支持學生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這一處理結果獲得了社會廣泛支持,在此先要為四川美院的“零容忍”點個贊。
但也有對王小箭事件表達異議的,除了其本人自認這是他“連說帶哄的教學風格”,並表示“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還有不少同事、學生、朋友為其辯護的——“放縱但可愛”“與學生打成一片”“這是川美自黃桷坪以來的學風、傳統”……在王小箭的社交圈內,有不少人圍繞著他求學、牟利、揚名,這些人或臭味相投或已結成利益共同體,他們自然會為王小箭說好話、唱贊歌、討說法。類似這樣的聲援袒護,在吳春明事件中同樣如此。在學生的舉報材料曝光之后,在吳春明受到輿論口誅筆伐之時,他指導過的一些學生竟冒用“廈大122名歷史系學生”名義發聯名信,稱贊吳春明“治學嚴謹”“關心學生生活”“對學生總是毫無保留地幫助”……在這一點上,兩起事件何其相似,王小箭和吳春明在“逆境”中不缺“圈內人”袒護,而且理由幾乎相同,那就是基於個人了解否認“性騷擾”的可能性。實際上,這是當前頗為流行的“圈子文化”使然。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活動在同一個圈子內,對此等“風流韻事”或早已見怪不怪了。
對於王小箭來說,其最大的袒護者無疑就是其所在的“圈子”。而對於吳春明來說,袒護者恐怕不止那些冒名學生。即便有廈大女生的公開舉報,即便有廈大老師的“早有耳聞”,即便有全國256位高校教師學者和學生聯署公開信,呼吁徹查吳春明“性騷擾”事件,並建議廈大率先建立高校性騷擾防范機制,即便吳春明所在的廈大歷史系早已“提請學院黨政、院教授委員會及學校相關領導部門,根據相關法規,對吳春明教授所涉事件開展調查,以給包括吳春明教授在內的歷史系師生一個‘說法’”,但是,廈大在過去3個月一直沒有公布調查進展,直到在媒體13日披露第三個受害者“路法西”,並出示與吳春明的聊天記錄等証據,指認吳春明“性騷擾”之后,廈門大學才公布事件的處理結果,才算給了公眾一個“說法”。等待如此漫長的時間,究竟是事件的調查過程必然如此,還是迫於“紅七條”和輿論監督的威力不得已而為之?
還記得習近平總書記今年教師節前夕的重要講話嗎?“這些年,媒體報道了個別老師道德敗壞、貪贓枉法的事,對這些害群之馬要清除出教師隊伍,並依法進行懲處,對侵害學生的行為必須零容忍。”面對道德敗壞的害群之馬,教育部門必須將“零容忍”落到實處,一旦發現,無論哪所學校都該盡早盡快地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