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用“整合課”培養有文化素養的孩子

2014年10月13日08:40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用“整合課”培養有文化素養的孩子

  清華附小學生為百年校慶寫下祝福語。資料圖片

  2014年10月8日,清華附小的易博老師在上整合課,孩子們聽得全神貫注。

  10月8日,國慶長假后的第一個上學日,清華附小老師王峰為六年級(3)班的學生講了一堂“1+X課程”中“語言與人文”的整合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10月17日,5節代表著清華附小當前課程改革步伐的整合課,將呈現在全國各地的教師代表和專家面前。

  明年清華附小將迎來百年校慶。10月17日當天,清華附小還將在這種濃郁的學術氛圍中開啟百年校慶倒計時。

  10月17至18日,清華附小將正式啟動百年校慶的相關活動。其中,重頭戲是17日的5節課改探索課,以及相關的專家研討活動。

  10月8日,記者走進清華附小課堂,一連聽了4位老師的整合課。

  王峰的課堂中有深度的思考,亦有輕鬆快樂的情境創設。他在課堂上用流利純正的英語,扮演了一個外國友人來到附小,在“文化牆”上看到了孔子這句話的情境,引發同學們大膽創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英文翻譯。王峰適時引入了不同的翻譯版本,世界各國意思相通的格言,學生穿行在兩種語言中,感受到不同的人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在追問人與人的相處時,不約而同地凝聚到同理心上,激發出學生對中國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和對世界文化的理解。

  課的結尾,王老師用兩個詞“推己及人”和“Empathy”帶領學生從“同理心”的角度綜合理解中外文化中的這一核心精神。一個“學習孔子的話對今天我們有什麼意義嗎?”的問題又將學生引回了現實生活。

  培養“中國靈魂 國際視野”的現代人,已納入清華附小主題課程的研究中。反觀王峰的課,也正是在“1+X課程”中“語言與人文”領域的一種嘗試。據了解,這是清華附小從2011年開始實施的“1+X課程”基本理念的體現,“1”代表優化整合后的國家基礎性課程,“X”就是實現個性發展的特色化課程。據悉,在清華附小,整合課程已經佔到總課程的30%。課時也從原來40分鐘一節課,調整為90分鐘、60分鐘、35分鐘、10分鐘不等的長、短或微課時。

  清華附小將國家的11門課程重新打包,打破了學科的邊界,分為五大板塊:品格與社會、體育與健康、語言與人文、數學與科技、藝術與審美。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表示,學校實施的“1+X課程”不是增加課時和學生學習負擔,而是在國家課時要求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對課程進行了改革和整合。

  ■ 整合課堂

  數學·繪本·科學

  在童話裡學習數學

  《避開惡貓的方法》是一節有關統計的課程,這節課主要講“一一對應”的相關內容。

  “一天,老鼠外出回來,發現倉庫裡亂七八糟。看這裡,有張很奇怪的字條……”清華附小老師易博一開場,先在投影儀播放了一段童話故事的開頭。“鋪設場景,目的是先要勾起學生的興趣。”

  易博一步步引導著學生走入到故事情節中,當老鼠們決定用給貓脖子上挂東西的方式來預防貓的襲擊時,易博開始滲透“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為了讓學生親身感受到“一一對應”,易博讓部分學生扮演老鼠參與決定是挂輕的物體,還是重的物體。在學生混亂排隊無法贊同哪種意見多的時候,自然意識到“一一對應”的必要。

  “過去的教育都在結果中,直接告訴學生結果,而沒有讓學生在過程中體驗。”竇桂梅說。

  對於這堂課的設計,易博表示,他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把統計的全過程完整體驗,還原人類統計發展史。

  同樣是一堂數學課,數學老師王建剛採取了另一種授課方式。

  當天,王建剛給五年級一班的學生講有關質數的內容,他這堂課的主題叫《“懂數學”的蟬》。他首先向學生們介紹了“懂數學”的蟬的來由:“大多數昆虫的生命周期為1年或更短,普通蟬的生命周期為3至9年,而1983年,人們在北美洲的森林裡,發現一種有趣的‘懂數學’的蟬……這種蟬每隔13或17年都會集中爆發一次。”

  “他的這堂課雖然講的是質數,但融入生活的元素、科學的元素。”竇桂梅介紹,王建剛為了避免就知識教知識,就教材教教材,就以蟬為切入點,目的是告訴學生,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自然選擇中蘊含著數學知識。

  課程結尾,王建剛又把與質數相關的科學家巧妙穿插其中加以介紹。竇桂梅說,看上去這是一堂數學課,其實老師把生物、科學的相關知識也傳遞給了學生。王建剛說,他的課程設計是想讓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再通過數學方法進行驗証,最終得出結論,在研究過程中無痕地學習質數與合數。

  語文·藝術

  音樂注解詩人情懷

  伴隨著樂曲《姑蘇行》婉轉悠揚的絲竹之聲,清華附小老師張家龍的語文與藝術整合課不留痕跡地開講了,教室前方的PPT緩緩展開一幅表現江南風情的水墨畫。

  在音樂與畫作的鋪墊下,張老師請同學們描述它們給大家的感受。“美好”、“寧靜”、“悠遠”、“憂傷”、“淒美”、“惆悵”……五年級的學生們脫口而出大量情感細膩而富有想象力的詞匯。

  此時,《楓橋夜泊》這首古詩才徐徐“登場”。張老師邀請幾位同學分別朗誦,一位風格獨具的男生朗誦結束,立即贏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不一樣的同學,不一樣的情感,朗誦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在張老師的帶領下,全班同學又用不同的語調和感情朗讀了幾遍《楓橋夜泊》。這種“好玩兒”的自我表達朗讀方式,正是遵循這首詩本身的“有我之境”,讓學生把自己投入到詩中,也充分調動起全班同學的學習熱情。

  “詩在可解與不可解中求和解。”對隨后老師提出的有關這首詩的各種問題,如哪些是聽覺、視覺描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詩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情……同學們踴躍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老師並未給出標准答案,但在學生天馬行空又緊扣主題的發言中,這首詩的畫面、意象、意境、情境,都得以充分展現。

  除了對古詩進行古典詮釋,張老師還增加了現代解讀——播放了毛寧演唱的歌曲《濤聲依舊》,並在大家沉浸其中之時,即興親自表演了一段“二胡獨奏”,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最后,他用古曲吟唱為這節課畫上完美句號。

  “詩與歌同源,”張老師說,“王維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說,可見詩又是畫。還原詩的本質,用輕鬆的方式、多元的維度,和兒童一起用‘通感’呈現它、還原它,是件幸福的事。”他借用音樂、書畫等元素,為課堂營造一種古詩中描述的場景和氛圍,而將這些元素整合在一起,也體現了主題教學和跨學科教學的目的。

 ■ 專家點評

  學校給教師自由發揮的空間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中心王凱副主任當天也觀摩了清華附小的部分整合課程。王凱認為,王建剛的這堂課屬於應用型數學課,一開始就把問題拋給學生並貫穿到整堂課中。而易博的這堂課則屬於故事型數學課,通過故事還原整個統計的發展史,讓孩子們了解分類、順序等相關知識……

  王凱表示,清華附小兩節數學、一節語文三堂課各具特色,都加入了很多個人元素,經過教師各具風格的演繹,成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

  他說,張家龍的語文課帶給他一些思考。“古詩在語文裡是最難講的,因為古人做詩跟現代人讀詩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王凱說,張家龍在講詩歌時引入了音樂等元素,提高了詩性的感覺。而傳統的講授古詩的過程主要是講述作者生平和他所處的年代以及寫詩的心情,然后再對古詩進行分解。

  王凱表示,幾節課都能看出老師對教學內容有充分的再創造,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另外,學校也給予了教師很寬鬆的空間,讓老師得以充分發揮個性特長。

  ■ 精彩預告

  精品課點評專家陣容龐大

  在10月17-18日的活動中,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田慧生,國家督學、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成尚榮,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裴娣娜,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林崇德,清附小黨總支書記、校長竇桂梅等教育專家,將分別做主題報告。

  10月17日,學校將展示詩歌鑒賞、抽象書畫、中英文主題閱讀、數學繪本閱讀、數學與科學整合等5節精品課,並邀請專家點評。

  小學生自制校花為學校慶生

  清華附小的學生還將在傳承民族文化中祝福學校的百年校慶。學生在印有百年祝語的卡片上,用硬筆書法寫上了如“水木清華,百年童心”、“水木附小,成志百年”、“家國情懷,完整人格”,表達他們對清華大學和清華附小精神的傳承決心,以及附小學生對百年校慶的祝願。

  清華附小的校花是丁香花。百年校慶啟動日當天,每一個學生將自己手工設計制作一朵丁香花,並印上自己的指紋,近兩千朵小丁香花將會拼成一棵丁香樹。

(責編:趙英梓、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