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

不分文理6選2江蘇曾試水4年 四大問題成掣肘

2014年09月19日16: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不分文理6選2江蘇曾試水4年 四大問題成掣肘

  9月4日公布的《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微博]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組成。”  這使得語、數、外成為必修課,余下的物、化、生、政、史、地六門課成為選修課,考生可以在其中不分文理6選3。事實上,類似的考試方式曾經在10年前的江蘇省試行過,唯一的不同是,當時江蘇的考生可以不分文理科6選2,但這樣的考試制度卻僅僅推行了4年。

  不少經歷過那四年時光的江蘇考生和高中教師向記者抱怨說:“3+2”形式的高考讓學校在教學實操上遭遇難題﹔同時也導致考試時間較長。此次全國范圍內的高考改革意見該如何吸收江蘇“3+2”高考模式的經驗教訓順利落地,仍待摸索。

  問題一:每門課考題難度都不同

  26歲的季弘斐兩年前從哈佛大學景觀設計專業碩士畢業,回到上海后干著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2006年,他參加江蘇省自主命題的“3+2”高考,最終僅以全年級170多名的成績,考上了一所普通的省內本科院校揚州大學[微博]。

  去國外考得上哈佛,為何在國內隻能讀揚州大學?季弘斐首先向記者抱怨起“奇怪”的“3+2”高考制度。

  按照當年江蘇省的高考報名原則,所有考生高考必考語、數、外三門主課,每門課滿分150分﹔其次,考生還將從物、化、生、政、史、地六門課裡任意挑選兩門選修課,每門課同樣是150分﹔考生可以打破文理科的壁壘,選擇兩門最拿手的科目進行筆試。最大的困境在於6門選修課的卷面難度無法統一。

  季弘斐說:“我的強項就是英語、物理和化學﹔當時選擇的兩門選修課也是物理、化學,但那次考試物理和化學都很容易,絕大部分考生的分數都不錯,英語更是有史以來最容易,平時很多英語不及格的考生,都能輕易考到120分,所以我沒辦法跟別人拉開差距﹔加上我的‘弱項’數學和語文難度都挺高,最終就沒有考好。之前我的模擬考試成績都是年級前三名的。”

  學“政史”、“政地”的文科生同樣有話說。無錫市東林中學的林志浩2006年參加高考,選考政治、歷史,雖說這兩門課他學得非常不錯,最終也隻勉強上了重點本科線(該分數線是統一的,不分文理):“兩門文科能考到120分已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了,但理科的尖子生們考到140分甚至150分滿分也常有,一下子就和我們拉開了差距。”

  江蘇省的一位高中物理老師告訴記者,2004年時,高考物理平均分比地理整整低了20分,這讓很多考生選擇趨利避害,學習物理的人數普遍減少,但其實每門課都有“大年小年”,難度的不統一讓當時很多考生在選擇考什麼時傷透了腦筋。

  問題二:大學招生犯了難

  考試難度上的不公平,也導致當年一些大學在江蘇省錄取招生時遭遇困境。在2004年至2007年間,國內多所名牌大學在江蘇招生時都明確提出了限制要求。季弘斐說:“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當時清華[微博]大學[微博]就明確理科隻招‘理化生’,‘物生班’、‘化生班’的學生考得再好,清華也不會錄取。”

  另外,名牌高校也明確劃分了兩條分數線。可是除了這幾所名校以外,其他高校並沒有文、理分數線的區分。

  林志浩說:“2006年復旦大學[微博]在江蘇的錄取分數線是統一的661分,北京外國語大學[微博]的分數線是640分,這些大學很多都是以文科見長的,卻沒有劃文科分數線,而是統一分數線,完全是便宜了理科生,害苦了文科尖子生,我不是說北外不好,但一個630多分的文科生可以輕鬆上北大、清華,卻進不了北外,你不覺得這事兒很奇葩嗎?”

  江蘇高考制度素以善變著稱,從2000年至2008年,高考制度8年4變,包括“3+小綜合”、“3+大綜合”、“3+2”,到了2008年,江蘇高考索性隻考語、數、外三門主課,其他科目隻劃分學業水平測試等級,6門“副課”在每年3月下旬進行考試,根據成績給出A/B/C/D四個等級,考試同樣是6選2,但要求文科生必選歷史,理科生必選物理。

  這套方案看似是對“3+2”高考模式痼疾的糾正,卻在無形中把學科分成了三六九等,也使得高考的文科比重增加。

  而江蘇南通一所中學校長當時也提出:2008年新高考方案呈現三大特點:一是高考統考語數外3門,兩門語言類課程,文科比例加重了。二是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比,城市學生見多識廣的優勢將會得到體現。三是女孩和男孩比,女孩在語言學習等方面有較大優勢,而男生通常在數理化、邏輯思維方面的特長得不到發揮。很多人由此得出“新方案將有利於城市考生和女生”的結論。

  問題三:分班仍是文理分科

  採訪中,不少老師向記者表示,當年江蘇高考的“3+2”模式之所以四年即止,另一個根本性的原因在於學校教學資源的匱乏,“我想當年的考試制度設計者是非常理想化的,但落地到實際的教學中,問題就很嚴重。按照排列組合計算,6門課選2門,可以有15種可能。但學校根本沒有這麼多教學資源去開那麼多班級,一些跨文理的班,因為報名人數少,或者沒有人報名,最終隻好不開這樣的班。”

  季弘斐說,每到高一結束時,所有的班級都忙著分班“選專業”。當年班裡確實有同學想報物理和地理,但卻遭到老師勸阻:“學校課程沖突,班上還要為你岔開上課教學的時間,學校模擬考試同時考物理和地理,你怎麼考?最后那個同學隻好放棄了這樣的想法。”

  記者了解到,因為報名人數很少,在實際操作中,當年幾乎所有的江蘇高中都選擇不開設文理跨學科的班級,主要的班級為“理化班”、“物生班”、“化生班”、“政史班”、“史地班”、“政地班”這六種,這顯然與當初考試制度設計者的想法相背離,卻也是保障學生成績的無奈之舉,“一個穩定的班集體非常重要,如果一個高中生沒有班主任和同學的幫助,成績就很難提高。”

  而此次《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的考試方案中,同樣要求打破文理壁壘,並在6門科目中任意選擇3門進行考試。一高中物理老師稱,如果執行不到位,將會出現比之前更復雜的情況:“6門課選2門,有15種選法﹔六門課選3門,就會有20種選法,這就會比當年更麻煩,但我覺得在分班的實際操作中,學校很可能仍然以政史地一類和理化生一類為主,最終仍然演變成‘理科班’和‘文科班’兩類。”

  問題四:考完1小時后又考

  在林志浩看來,當年“3+2”的高考模式,另一項弊端是考試時間過長。2004年至2007年,江蘇省高考的時間創紀錄地達到4天,而不少高考隻考文綜、理綜的省份,通常隻要考兩天。

  林志浩抱怨道:“因為當年高考要考9門課,如果上下午各一門課,就要考5天,但5天的時間實在太長了。所以有一門考試在時間安排上非常‘奇葩’,那就是第一天下午,一點半開始考化學,考到三點半考生出考場﹔緊接著4點半地理就要開考,考到晚上6點半,雖然同時報化學和地理的考生人數確實很少,但這樣的時間安排對於這些考生來說,怎麼能說公平呢?”

  而江蘇省在2008年之所以修改高考方案,其中最明確的理由就是“減輕學生負擔”。此次江蘇雖然不是高考改革試點,但9月4日,江蘇省教育廳發言人依舊向媒體表示,江蘇高考改革“為期不遠”:“從教育部公布的方案來看,江蘇今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應該不會實施新的高考改革,最早也要從2018年開始實施。”

  展望:走班制上課勢在必行?

  季弘斐向記者表示,隨著這次高考改革意見的逐步落地,他更希望中國的高中能實行走班制教學:“我認為高考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在哈佛上課與在揚州大學上課,我最大的感受是所有的同學知識結構都不一樣,這樣兩三年下來,我就能從身邊的同學那裡學到很多知識﹔但在國內上課的時候,我發現周邊的學生知識結構都非常相似,這也是我們國家長[微博]期文理分科造成的結果。”

  “事實上,在美國的高中,走班制教學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老師在課堂開課,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去聽哪個老師的課,同樣老師也可以選擇學生,這樣最終的教學與班級構成,就可以由‘市場’來決定。但在我們那裡,卻以實驗班、培優班的名義,強行按學習成績把學生區分開來,這其實並不公平。如果高考的改革能落到實處,就應該提倡走班制,讓學生有選擇的權利,而並非傳統的分班!”

  但上述的那位高中物理老師則認為,要實現走班制,學校還有很多的困難:“這種教學方式和大學的比較相近,但有很多現實困難,比如學校沒有那麼多優秀的老師,沒有那麼多、那麼好的硬件設施。另外一些看似是小問題的事,都可能成為大障礙,比如你一直走東走西,高中生那成堆的書本怎麼搬?另外老師怎樣保証教學質量,怎樣批改作業,都是一系列的問題。”文/本報記者武威

(責編:董昕航(實習生)、林露)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