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10年80萬 天價培育的藝術生將無“捷徑”可走

2014年09月10日16:41    來源:北京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家長為女兒特長生之路10年投80萬 擔憂取消加分

10年來曉琳(化名)在各種藝術大賽中獲得的証書、獎狀和獎杯幾乎擺滿了整個書櫃,這是全家的自豪,可是昨天,曉琳把它們全部收拾到一個大箱子裡,塞到了床底下,似乎在向一段生活告別。

明年起高考將取消體育、藝術特長生加分的政策公布后,家裡就像發生了一場不小的地震。相比於父母的焦慮和茫然,表現最淡定的卻是曉琳,“我會繼續拉琴,但是決定退出樂團,這下終於有點自己的時間了。”她把這種感覺形容為“就像搬開了壓在身上的一塊巨石”。

近幾年,北京每年高考具備藝術特長的考生有3000多人,通過統測的體育特長生也有六七百人,上周招生政策的突變使數千家庭面臨新的選擇。

第一小提琴手背后的角力

“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學小提琴,隨著手長大,要不斷換琴,一把最少幾千元,現在用的是專業的成人小提琴,3萬多元。從音樂基礎課到每年的考級沖刺班,到現在每周的專業課,隨著程度提高也越來越貴。10年已經花費了80多萬元,對於我們這個家庭負擔真不輕。”曉琳的爸爸一聲嘆息。

“越學花錢越多,我實在不想讓父母再為我花這麼多錢了,壓力實在太大了,怕學不好對不起他們。” 聽到女兒的心聲,曉琳父母的第一感受是震驚。對於很多中國父母來說,為了孩子花多少錢都不在乎,他們從沒想到這會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如今他們最痛惜的是,一個特長花費了這麼多金錢之后,卻“此路不通”了。

“去年一年花了將近10萬元。每周上兩次課,請的是專業院校的老師,一次課45分鐘,600元。”僅這一項一年就6萬多元,而曉琳的爸爸認為價錢“很合算”,“這個檔次的老師一般一節課都要上千元,我們是托朋友找的,是熟人的照顧價。”重金請老師上課是為了保住孩子在學校的金帆交響樂團第一小提琴手的地位,“樂團競爭很激烈,水平不行或者狀態不好很快就會被別人替代。”而“金帆”的招牌多年來是爭取高考藝術特長加分的敲門磚。

另外一項大額支出是暑假的出國比賽。“每年暑假樂團都要出國表演,一次十多天,將近3萬元,今年是第三次了。如果不去的話,有可能因為不參加演出而被樂團勸退。”曉琳表示,絕大多數團員每次都報名積極參加。

再加上每次上課打車、逢年過節給老師送禮物、定做演出服等費用,一年將近10萬元的支出相當於這個工薪家庭年收入的一半,“我媽媽是老師,幾乎就沒休息過周末,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在機構兼職或者做家教,有時候生病也不能休息,我不想讓她這麼累。”曉琳神色黯然地說。

一年噩夢頻頻背后的鞭打

把所有的獎狀証書收到床底下之后,曉琳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不去練琴拿獎,就可以看點喜歡的書,和朋友出去看電影,逛街。”這點小小的願望對曉琳來說竟然一直是奢望。這些年,她幾乎沒有課余時間,不是在練琴,就是奔波在練琴的路上。

10年的特長之路,大人孩子都走得非常疲憊。“平時是一周訓練兩次,每次三四個小時,回到家經常晚上9點多了,寫完作業都快11點了。孩子累得不行,但是必須咬牙堅持下去,訓練缺席就意味著放棄樂團的位置。”

像金帆這樣的樂團被稱為“特長生的搖籃”,能進去的孩子基本都是百裡挑一的,樂團每年給各大高校輸送大批的藝術特長生。“假期的訓練更加密集,幾乎每天都要去,還有各種演出比賽。”曉琳爸爸坦言,這種投入已經遠遠超出了興趣愛好的范疇,很現實的目的就是為了走特長加分這條路。

“小時候很喜歡彈琴,現在不但不喜歡,有時候特別討厭。”曉琳告訴記者,12歲那年的痛苦記憶到現在還保留著。“當時換了一個特別嚴厲的老師,據說是個很難請到的名師,我指法一出錯,她就拿一把尺子打我的手,一節課下來,手都腫了。”媽媽看著心疼,后來不敢看了,躲到教室外面流淚。即使孩子每次課前都哭鬧著不願意去,父母還是狠心地把她推進教室。

“因為怕疼,指法不敢出錯,確實進步很快,可是那一年我經常因為恐懼上課而晚上做噩夢。”這件事曉琳沒敢告訴父母,“說也沒用,他們一張嘴就是升學、加分,根本不想聽我的想法。”

不喜歡也要硬扛下去,在父母期待的眼神面前,曉琳選擇了順從。“本來還打算咬牙再堅持3年,沒想到這麼快就解脫了。”曉琳的聲音中有抑制不住的欣喜。

一條“捷徑”消失后的悲喜

曉琳父母的情緒和女兒正相反,他們痛惜這10年付出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更為孩子三年后的高考擔憂。

“特長這些年給孩子幫了不少忙,小升初走的是特長,中考因為是樂團首席加了5分,最大的‘優惠’本來是在高考,孩子受這麼大罪就是為了最后這個目標。”曉琳爸爸坦言,他們早就為孩子設計好了一條“捷徑”,目標是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

“按照往年的政策,根據孩子的特長水平,簽約高校的減分幅度為20分到50分,有的重點大學隻要過了一本線就收,這個誘惑真的很大。”

曉琳目前就讀於一所區重點中學的高一,學習成績在班裡是中上等,“上一本應該沒什麼問題,有了特長這個保險鎖,就可以鎖定重點大學了。”失去了一把保險鎖,習慣於為孩子設計人生的父母忽然有點茫然。

“他們一直不相信我的能力,我不需要保險鎖,也不一定非要上名校。”這樣的話,曉琳從來不敢在父母面前吐露。這些年來,雖然大部分課余時間都在練琴,但是曉琳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尤其是語文,“我喜歡寫小說,最近寫的一篇在朋友圈裡轉瘋了。”小說是她在深夜偷偷寫的,“感覺像做賊,父母不允許我有小提琴之外的其他愛好,說浪費時間。”

不想讓十年的辛苦打水漂,父母建議曉琳繼續留在樂團訓練,以后考重點大學的藝術專業。然而,這次他們的新“設計”被女兒斷然拒絕了。退出樂團之后,曉琳打算把更多的時間用在讀書和寫作上,“我想大學選擇中文或者新聞專業,學喜歡的東西,以后做喜歡的工作,成功不一定非要上名校。”而小提琴,曉琳表示“以后拉琴就是純粹的消遣,這麼一想反而不覺得厭惡了。”

一塊隨便搬的磚或許能真正回歸

有多少孩子的特長之路像曉琳一樣是出於父母的設計?在這種設計下,他們失去童年,失去愛好,失去自己選擇生活的權利。

“這幾年,學校裡的藝術特長生真是多了,可是進來以后真的喜歡藝術的,真的踏踏實實學藝術的比以前少了好多。”本市一家著名兒童樂團的聲樂老師無奈地對記者說,“藝術現在成了一塊‘磚’了,哪兒需要就往哪兒搬。這些孩子根本不是因為喜歡唱歌才唱歌,喜歡彈琴才彈琴,很多人就是為了能進大學這個門。” 她表示,大多數家長看重的是“特長”在各級考試中所帶來的好處。“特長不按孩子的興趣而是按照考試市場的冷暖陰晴而變來變去,這樣的特長還是真的特長嗎?”她很疑惑。

這位聲樂老師還推測,如果高考叫停藝術特長生,受到沖擊最大的有可能是這些紅火一時的學生藝術團體,政策的變化也許將波及整個藝術培訓行業,很多都將面臨解散的危險。“但是洗牌之后,當特長不再成為入學的敲門磚,孩子的藝術培養才有可能真正回歸興趣,成為一種素質教育。”(記者 張鵬 吳薇)

一個特長生一年支出的賬本

小提琴專業課 每周2次 每次600元 全年約52次

(節假日不休)62400元

暑假出國演出比賽 26500元

每次上課打車交通費80元 全年4160元

演出服2000元

請老師吃飯、送禮物3000元

共計98060元

(責編:龔聰、林露)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