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孩子不用租房壓力小
比起在北京工作的外地畢業生,北京本地的同齡人大部分不需要租房,壓力小了許多。北京女孩李悅蓉今年畢業后進入一家雜志社工作,吃住都在家裡,每天的消費也不過是午飯和上下班的交通費,“跟畢業前比起來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李悅蓉說。
在採訪中北京晨報記者發現,雖然北京本地的應屆畢業生沒有房租、日常飲食的支出,但不少北京家長不再給孩子生活費、零花錢,“家裡不再給生活費,自己平時攢下的零花錢用光后,如果工資不多的話會感到壓力。”今年畢業的賈同學說。
個案故事
女生說:上月工資隻剩300元
為了省房租,曾寧寧選擇在離單位較遠的南四環租房,每天乘公交地鐵上班,“一個來回是四塊八,聽說北京地鐵要漲價了,以后每個月的交通費也得漲不少,”曾寧寧說,“有時加班太晚沒有地鐵,隻能自己掏腰包打車回家,太奢侈了。”
曾寧寧在一家專業性很強的報社工作。心思細膩的她記下了畢業第一個月的開銷:稅后收入2400元,水電費和在家吃的早飯晚飯共計276.12元,午飯每天13元到15元,周末外出就餐兩次,每次50元左右,房租800元,加上雜物、人情消費,上個月隻剩下了不到300元。“根本沒想到有這麼多地方需要開支,”曾寧寧說,“吃飯花費太大了,在學校時可以每天三頓不到十塊,現在十塊錢都吃不了一頓午飯。”
除了吃飯,工作方面的開支也讓畢業生感到不小的壓力。“由於報社專業性很強,很多東西都需要從零開始學習,不得不經常復印學習資料。學校復印一毛錢一張、打印兩毛錢一張,現在翻了四五倍。”曾寧寧說。工作中需要經常採訪外地的專家學者,“話費噌噌噌往上漲!”而她在大學期間每個月話費不過50元,“一次電話採訪就要半個多小時,有時還要一個多小時,看著屏幕上不斷增加的通話時間實在心疼。”
男生說:要談不起戀愛了
“要談不起戀愛了。”在網絡公司工作的應屆畢業生滕羅對記者說。畢業前滕羅就找到了一份加獎金可以年收入過十萬的工作,讓同學們羨慕不已。但上個月還沒有轉正,拿著5000月薪,房租、水電煤氣費、網費、話費等,一個月就要花掉2000多,“沒錢給女朋友買禮物了。”作為男生,滕羅並不介意穿自己兩三年前的舊衣服,“不敢買新的,幾百塊一套。”手頭再緊,滕羅還是努力和女朋友享受著浪漫:約會時挑便宜的早場電影看,逛街多看少買,偶爾奢侈一把為女朋友買一件新衣服,“然后就不得不省吃儉用一星期。”滕羅說。
戀愛經費不能太省,滕羅選擇在個人生活上節儉,“女朋友不在北京時候,我都在公司待到7點之后才走,因為7點有免費的加班餐吃,雖然只是勉強能吃飽,但是能省下不少錢啊。”滕羅說。
對於剛畢業后拮據的生活,滕羅有著年輕人的傲氣,“每個月攢不下個一兩千,都不好意思和家裡人開口說自己能成一番事業。”滕羅說。對於存錢這件事,月收入3000多元的陳友藝卻很無奈,“房租水電每個月要2000多,真的很難有什麼積蓄,一畢業就成了月光族。”但陳友藝認為,自己能做到“月光”而不是“月負”,已經挺滿足了。
省錢高招
網購 自帶午餐
雖然有的畢業生得到了家長的資助,但突然增多的消費和不高的收入,仍舊是擺在面前的現實難題,他們想出了不同的應對方法。“畢業后才發現網購簡直太好用了!”孫倩倩說,以前在校時,還常常到實體店買東西。但現在離開了學校,需要買的東西太多,實體店太貴,網絡成為包括孫倩倩在內不少年輕人鐘愛的購物渠道,“四十塊錢買的鍋也很好用。”孫倩倩說。女生們也漸漸將網絡作為增添衣服的主要途徑,“前幾天在網上買到了一條17元的短褲呢,”曾寧寧說,“但還是不敢穿到單位去。”
曾寧寧與三位室友各出800元成立了“公共賬戶”以購買拖把、洗衣粉、鍋碗等公共用品,也用以支付水電、燃氣費用,每一筆公共花銷都記在筆記本上,清晰透明的財務對理性消費有不小的幫助。但由於剛搬出學校第一個月需要購置的物品太多,這筆“公共賬戶”一個月下來僅余不到500元。
湯豐宇每天中午在公司附近吃飯,“消費太高,二十塊以下男生根本吃不飽。”湯豐宇說。為了在午飯上節省,湯豐宇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做好午飯帶到公司吃,“雖然也要買菜買米,但相對而言劃算很多,能省就省。”在大學附近租房的滕羅隻要有空都會回學校食堂吃飯,“一頓飯不過十塊錢,雖然畢業后沒有校園卡、吃飯還要交幾塊錢的手續費,但衛生便宜還能吃飽。”滕羅說。
“節流”習慣已經在畢業生中漸漸養成,而“開源”似乎還沒有興起。接受採訪的幾位畢業生中沒有一位做著兼職。“沒有時間,工作日早上九點到下午六點,回到家都晚上了,隻想立刻洗澡睡覺,”陳友藝說,“周末也別提了,能躺在床上看一天電影才是最享受的。”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