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分別的季節,今年沈城部分高校將校訓印在了紀念卡上或T恤衫上,作為畢業禮物送給畢業生。那一句句短小精悍的話語,或蘊含哲理,耐人尋味﹔或來自典故,又被賦予新意。越是離開,越是舍不得,越是離開,越要理清校訓的含義。母校的校訓是怎麼確定的呢?7月2日,記者採訪了沈城部分高校,聽他們講述校訓背后的故事。
東北大學 校訓:自強不息,知行合一
●由來故事:始建於1923年4月的東大,是一所具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大學。時任東三省巡閱使、奉天督軍兼省長的張作霖,採納了奉天省代省長王永江和教育廳廳長謝蔭昌“欲使東北富強,不受外人侵略,必須興辦教育,培養各方面人才”的意見,組建了以御侮興邦為辦學初衷的東北大學。第一任校長王永江在首屆學生開學典禮時,題寫了“知行合一”四字校訓。
“知行合一”語出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所謂“知行合一”,不只是講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更重要的是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之間的關系。本著這種實踐的、辯証的“知”“行”統一的辦學思想,東北大學在建校初期就力戒紙上談兵,開始創辦東北大學工廠,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求得真知、鞏固所學。從現在的視角看,東北大學特色鮮明的產學研結合的辦學傳統可謂源遠流長。
“自強不息”,出自《易經》中乾卦的象傳,其詞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1928年,身負國仇家恨的張學良成為東北大學第三任校長,他在對學生講話時說:“我很希望諸君,要堅定了志向,各用自己之所學,全國學者都能如此,則中國自強矣。”對於東北大學這個東北地區的文化旗幟和精神堡壘來說,用自強不息的精神來訓導學生,不僅能夠激勵學生勤奮讀書,力求上進,更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自此,“自強不息,知行合一”便成為東大師生薪盡火傳的信念與理想。
遼寧大學 校訓:明德精學,篤行致強
●由來故事:遼大校訓是經過了多方的討論達成的。2000年3月開始,遼大通過校園網向校園內廣泛征集校訓、校徽,並發動學生們廣泛創造。2001年9月,經過了深度創作,學校委托當時的文化傳播學院的教授完成了校徽的設計工作。同時,校長也召集教授、科研處長、校辦主任、學生處長、宣傳部長等進行了深入討論,提出校訓初步方案。
經過幾輪討論,2002年1月30日,與會者對確定的校訓達成共識,並有了權威解釋和說明,還在媒體通告了校訓和校徽。
最終確定的校訓中,“明德精學”指內在的素質、操行和境界,弘揚光大崇高思想情操和道德修養,精曉學業,傳承民族文化之優長,兼容世界優秀文化,樹優良學風、校風。“篤行致強”指行動、追求和目標,追求真知和理想,潛心探索、身體力行,躋身強校之列,實現強國之夢。
沈陽工業大學 校訓:自強 篤行
●由來故事:沈陽工業大學校訓是在全校師生征集的基礎上確定的,共收集到200多條,經研討后於2007年4月6日正式公布。選擇“自強”、“篤行”,是因為均出自古語經典,不僅具有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同時也具有濃厚的當今社會時代氣息,更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與和諧校園建設賦予了新的內容。“自強”、“篤行”的書寫字體,在眾多備選方案裡選中郭沫若字體。因為郭沫若字體具有豪放明快、不拘繩墨,風神洒落、平中寓奇,巧於變化、深厚凝重的風格和特征,不僅與“自強、篤行”新校訓本身所具有的深刻思想內涵相吻合,實現了外在的書法風格與內在的校訓寓意相統一。同時,也能夠充分反映學校經過近60年的建設與發展所形成辦學特色和迎接新時期各種新挑戰的內在訴求,實現了歷史的辦學實踐與未來的發展理念相統一。
沈陽師范大學 校訓:博學厚德 尚美健行
●由來故事:2004年,學校在校園內廣征民意,再經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最終確定了校訓。其中“博學”,出自對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的引申,意在培育一種良好學風並獲得廣博知識﹔“厚德”,出自《易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在培養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尚美”是馬克思“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思想的貫徹,意在確定一種崇尚美、追求美、構建和諧的價值取向﹔“健行”出自《易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在形成一種自強不息的行為方式。
“博學厚德、尚美健行”,從文化意義上看,體現了中外優秀文化的有機結合。從內在含義上看,體現了黨的教育方針。從邏輯關系上看,體現了通過知識理性“博學”走向實踐理性“厚德”的自覺與升華﹔體現了“知”(“博學厚德”)與“行”(“尚美健行”)的統一﹔體現了“真、善、美”的統一。
沈陽醫學院 校訓:博學潔行 厚德濟世
●由來故事:2004年,正值沈醫建校55周年,學校面向全校征集校訓,經過民主投票,終在成百上千的征集中選擇了最符合學校辦學特色的校訓,並在學校裡全票通過。校訓凝煉了沈醫的辦學方向和治學理想,蘊含了醫學教育的科學精華和人文精神,更體現了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價值追求。
“博學”:出自《論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庸》也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論述,意為學習是自我修養的第一步。“潔行”:語出《史記·伯夷列傳》,“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史記·屈原列傳》也有“潔行”之表述,講的是不趨炎附勢、隨波逐流,寧可舍棄生命,也要保持高尚的人格。“潔行”即“志潔行廉”,用來激勵廣大師生志存高遠,品德聖潔,操守廉正,行為規范。“厚德”:語出《易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就是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和道德水平,做到理想崇高、信念堅定、情操高尚、人格完善,像大地一樣,包容萬物,無所不載。“濟世”:典出《后漢書·費長房傳》“懸壺濟世”。“濟世”就是要“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