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

學者談高招改革的困境與出路:行政權力過大

2014年07月22日07:52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學者談高招改革的困境與出路:根源系行政權力過大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大方向:“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此后,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但整個討論呈現泛化、散漫的趨勢,譬如有人提出改某些課程的分值,有人建議改考試科目,有人認為學術與技術應分類招生,也有人指出要改招生方式,甚至改課程。一場主要問題、關鍵和目標不明確的改革,最終難有成效。所以,明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究竟由誰改,要改什麼,需要解決什麼問題,目標是什麼,路徑是什麼,就顯得十分必要。

  據可查文獻,對於現行高考招生制度提出改進意見始於1982年,三十多年來,高等學校的考試招生工作不斷發生一些小變化,實質性的變革卻未發生。

  現有高考招生制度的問題究竟出在哪?依據對考試招生領域歷史縱向演進的追蹤,對各方面現實問題的綜合分析,以及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現有高考招生體制的根本性問題在於,行政權力僭越了專業職能,考試和招生完全由政府主導和實施,以非專業的方式統攬包辦,導致高考招生過程既不專業,也難實現實質公平。

  考試招生制度是整個社會管理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政府主導就必然要遵循政府管理的行政邏輯,從而缺乏專業性。政府多重角色集於一身,牢牢把控了高考招生的內容、標准、選擇權力,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專業力量在有限范圍內輔助,專業性不強,隻能依據單一的分數對個性和能力差異巨大的學生進行非專業的判定,導致不同地區間公平矛盾日益突出﹔招生以計劃體制為基礎,較少顧及學校和學生的需求,也不考慮區域人口和入學比率的變化。

  所以,這樣的考試是一種過於簡單的非專業測試,比如將各科之間沒有等值性的分數簡單相加,並以這個總分作為錄取依據,將不同區域不同學校的學生分數進行簡單比較,完全不考慮考生在何種條件下取得這一考分。

  這種建立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基礎上的招生,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形式公平,由於不夠專業全面卻難以實現真正的實質公平。它比較方便政府依據統一標准快速選拔適合某一條件的人才,卻很難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樣性需求,依據個人的天性和潛能真正培養多樣性杰出人才。

  考試標准高度統一,基本剝奪了師生和學校在高考招生中的建議權和選擇權,以及專業發揮的空間。以單一的標准(考試分數)評價學生,拒絕多元自主的評價,其結果是學生臣服在考試面前、有求於錄取機構,是被挑選者,而非自主展示、自主選擇的主體,結果催生了強烈的應試行為,造成高考以下的所有學段狂熱追求考試分數,忽視了人的個性、特點和全面發展。

  用單一的標准衡量多樣性的人才,大家都不是人才﹔以單一標准培養的標准件式的人才,又滿足不了社會對人才的多樣性需求。由此產生的后果是,這種高考招生制度越來越受質疑,以至於越來越多的考生選擇遠走他國,進而出現了SAT與中國高考爭奪優秀生源的格局。這些年,大量考生選擇棄考,在高考中不報名、報了名不考試、接到錄取通知不上學的人數連年增加。

  高校招生改革長期沒有實質啟動的另一個原因是目標不明。改革急需實現的關鍵目標是將高考招生的主體由政府歸還給學生、學校和專業組織,政府由運動員轉變為裁判員,擔當好監督公平公正的職責,最終建立自主、專業、公開透明、公正的考試招生體系。

  如果招生方式不改,特別是總分錄取模式不改,高考的“劣根性”就永遠不能消除。將考試招生的主體由政府還給學生和大中學校,將評價的自主權賦予獨立第三方專業組織,應作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首選目標。如果偏離這個中心目標,或不在這方面下功夫,這場改革最終會成為一場無效的折騰。(作者是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儲朝暉)

(責編:趙竹青、馬麗)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