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對話60歲失獨再生子盛海琳 為孩子我爭取活到104歲【2】

2013年12月28日07:18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對話60歲失獨再生子盛海琳 為孩子我爭取活到104歲

  【再孕】

  “最壞的打算就是死”

  新京報:沒有發生這件事情之前,你是怎麼規劃之后的生活的?

  盛海琳:我喜歡看書。我曾經想等我老了以后,可以坐在家裡的壁爐旁,在搖椅上喝茶,看喜歡的書。我和女兒說過以后爸媽死了,不要買墓地,墓地好貴的,實在舍不得爸爸媽媽就留一點放在花盆,剩下的海葬了吧。但我想了這麼多,怎麼也沒想到,女兒最后走在我前面。

  新京報:重新當媽媽,要靠打針吃藥恢復生理機能,在某種程度上,算違背生理規律吧?

  盛海琳:當然違背了。當時我絕經五六年,經過治療雖然恢復了,但我的壓力仍然特別大,每次買衛生巾都會哭,因為不知道用命去賭最后會不會成功。

  新京報:高齡孕婦要承擔很大風險,尤其到了60歲。

  盛海琳:上了年紀的人多少都會有高血壓,孕婦高血壓非常危險的,我血壓已經到了170﹔年輕孕婦懷孕,都可能出現妊娠毒血症,這種病是致命的,高齡孕婦風險更高。孕婦的尿酸高會痛風,很多人到了500多就受不了,我尿酸已經升到了1700。

  新京報:我知道,你吃了一些抑制風險的藥,這些藥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盛海琳:大量藥物都有副作用,最大的副作用就是有致癌風險,我除了身上沒有長腫瘤,藥物能產生的副作用我全有了。惡心、頭暈、乏力、吃不下飯,一些藥還會導致跛行,我也跛行了。

  新京報:懷孕期間有沒有擔心過自己熬不下去?

  盛海琳:沒有過。所有身體上的疼痛我都能忍受。但很多臨床指標不允許你去忍受,如果忍下去會母子雙亡,這種情況下隻能剖腹產,這兩個小的都提前出來了40多天。

  新京報:當時最壞的打算是什麼?

  盛海琳:最壞就是死,大不了死唄。但是我死了會連累醫生們的,因為他們的壓力也都很大。

  新京報:最終怎麼堅持下來的?

  盛海琳:胎兒6個月的時候,醫生建議生產,醫學技術對早產兒的存活還是有方法的,但費用太高,每天一針進口藥,一針7000元,再加上其他的費用一天得3萬元。我一聽傻眼了,哪有那麼多錢,所以能堅持就堅持,我多忍一天,孩子就多長一天,就會少花一天錢。

  【兩次生子】

  “記憶是割不斷的”

  新京報:兩次生孩子相隔這麼多年,感覺還是會有不同吧?

  盛海琳: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次是欣喜,第二次是悲傷。第二次從懷孕到生,我一直在哭,我覺得自己太委屈,本來不該過這樣的日子。

  新京報:這一次有悲傷也有快樂?

  盛海琳:應該說快樂更多一點,但不是沒有憂慮,憂慮的是孩子以后的成長,這對我來說是個巨大的負擔。

  新京報:會減輕大女兒離開帶來的痛苦嗎?

  盛海琳:有人問我,生完小的會不會把大的忘了,那怎麼可能呢?我經常看見倆小的做什麼,就會想大女兒這麼大時在做什麼,這種記憶是割不斷的,如果忘了,那我就是老年痴呆了。

  新京報:兩個孩子給你帶來的什麼,你覺得是最珍貴的?

  盛海琳:對於我來說,兩個生命本身就是最珍貴的,她們給我帶來了快樂和責任,她們和婷婷相比,帶給我生活上的喜悅是一樣的。

  新京報:從兩個小女兒的身上,能看到大女兒的影子嗎?

  盛海琳:她們倆很多時候都和大女兒很像,比方說大女兒會喝酒,這倆孩子看見父親喝酒也會去嘗。

  新京報:兩個女兒取名叫智智、慧慧,有什麼寓意嗎?

  盛海琳:孩子剛放進育嬰箱時,起名叫大雙小雙。媒體征名,征集了300多個名字,我愛人姓吳,我當時60歲,有人給起名吳花甲﹔那一年是世博會,又有人起名叫吳世博。后來找了一個方丈給孩子起名叫“尚智”、“尚慧”,意思是“無上的智慧”。

  【現狀】

  “媽媽要掙錢,不掙錢怎麼行?”

  新京報:你現在的生活狀態是怎麼樣的?

  盛海琳:之前每個月都能走十七八個城市,每個城市都做講座,介紹營養健身知識,靠講座賺錢。

  新京報:這麼小的孩子都很想媽媽。

  盛海琳:我隻有找阿姨。這個年紀帶兩個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剛開始她們很難過,我每次回家都哭,懂得找媽媽了,一哭就是一兩個小時。孩子經過這個過程,現在也適應了。

  新京報:適應的只是聚少離多,不是不再想了。

  盛海琳:對。電話裡,她們想我就撒嬌。她們也懂,媽媽坐飛機掙錢養寶寶。現在黏阿姨,唱歌唱“世上隻有阿姨好”了。但她們還是知道媽媽親,有時會和我說,“媽媽,我長大了,你抱不動了吧”,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她們有些早熟。

  新京報:每個月花在孩子身上的錢有多少?

  盛海琳:月嫂一個月6000元,再請個阿姨要1500元。給孩子喝進口奶粉,300多塊錢一桶兩個孩子沒幾天就喝光了﹔尿不濕50多塊錢一包兩天半就沒了。每天要吃飯,還房貸,那時我還沒講課,每個月都是入不敷出。

  新京報:怎麼改變這種情況?

  盛海琳:孩子不到100天,我就出去掙錢了。戰友說,外面評價我“老太太生了雙胞胎,還要掙錢養孩子,有實力、有能力、有魄力”。我覺得有道理。實力是什麼?就是錢﹔能力是什麼?能掙錢﹔我也是個敢想敢干的人。

  新京報:會有人把你誤認為孩子的姥姥或奶奶嗎?

  盛海琳:會。一開始我還解釋,后來就算了。對我來說,這不是多大的心理障礙。我從懷孕開始就有這種心理准備。

  新京報:你的身體和精力能承受嗎?

  盛海琳:我和孩子講,“你看你每天要吃糖,要穿漂亮衣服,還要喝奶粉,所以媽媽要掙錢,不掙錢怎麼行呢?”

  新京報:想沒想過還能這樣繼續多久?

  盛海琳:我一天比一天老了,以后把課時減少。找一個當地的工作。少出差多陪孩子﹔等70歲干不動的時候,我想寫本書,寫孩子們不知道的事情,我和她們的故事,給孩子多留積蓄。

  【啟示】

  “我的經歷很難復制”

  新京報:會擔心孩子日后的教育嗎?

  盛海琳:我也擔心,但我很早就行動了。她們14個月大時,送到了早教班。我現在注意保養自己,盡量不讓她們覺得,媽媽比同齡孩子的母親老太多。

  2月份,廣州一對和我一樣的夫妻,就因為無法照顧孩子的生活,承受不了撫養的壓力跳樓自殺了,這就是現實。

  新京報:你會為他們覺得惋惜嗎?

  盛海琳:我隻能說,死亡對他們來講是最好的解脫。沒有設身處地的人,不知道老年養孩子的艱辛和無奈。

  他們在那種處境下,做出的選擇是對的,雖然孩子以后沒了父母親,但如果不死,孩子越大越會埋怨他們,埋怨他們蒼老、遲鈍,孩子也會對比的,對比之后也會自卑。

  新京報:很多失獨母親知道你的消息后,都很關注你。

  盛海琳:剛生完,有很多失獨母親找我,問問題,也想做試管嬰兒,但看到我當時情況那麼糟糕——人老帶不動孩子、為了掙錢很少和孩子接觸、孩子心理成長與教育問題擺在面前,一地雞毛,她們嚇跑了。

  新京報:你如何看待失獨家庭這個群體?

  盛海琳:希望這些母親能堅強地活下去,這比選擇死亡需要更大的勇氣,如果沒有財力和精力,即使生下孩子也很痛苦。最后老人沒養好,小孩也養不好。

  新京報:同樣是“失獨者”,你會覺得自己的選擇別人並不容易復制?

  盛海琳:我的經歷不容易復制。這個年紀生孩子養孩子,要有知識儲備,身體要好。要有一技之長去掙錢。我恰恰都有。如果沒有這些條件,生下孩子才是不負責任。

  新京報:經歷了大女兒離世和小女兒降生,如今你如何看待生死?

  盛海琳:我出生在軍人家庭,以前軍人都說不怕苦不怕死﹔現在我還是不怕苦,但怕死了,我要是死了,兩個孩子怎麼養啊。

  新京報:怎樣讓自己盡可能陪著孩子們長大?

  盛海琳:國外研究報告說,人最幸福是74歲左右,那時該盡的孝道已經盡過,兒女事業和家庭已經穩定,孫輩也已經長大。

  如果大女兒還在,我74歲時她已經44歲了﹔現在兩個小的44歲時,我是104歲。不管是科學論証還是實際,人類都有可能活到這個年紀,我是做營養健康的,希望保持好身體,能活到那個年紀。

(來源:新京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