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人民网>>教育>>正文

志向有误成长就会出问题

谢维和

2015年10月23日07: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志向有误成长就会出问题

  清华大学附小在庆祝和纪念学校百年华诞的过程中,总结百年办学历程的精神遗产与文化积淀,提出“成志教育”的育人理念和办学模式,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

  一所优秀的小学,应该具有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这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基础。我想起北京光明小学提出“我能行”的观念,逐渐成为学校的文化标志。哈尔滨花园小学在90年校庆之际提出“幸福种子的教育”,成为学校育人的理念,等等。清华附小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宝贵的文化与精神财富;在近年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发展了一系列非常可贵的办学思想,例如,“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校训,“儿童站在学校教育正中央”的教育理念,“身心健康、勤于学习、审美雅趣、学会改变、天下情怀”学生发展五大核心素养,“1+x”课程整合等。现在,清华附小将这些历史经验和新的办学经验凝聚总结为“成志教育”的育人理念和办学模式,把小学作为人生“成志”起步的地方,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也是小学教育的一种创新。我甚至愿意说,这种提炼和概括在某种程度上抓住了小学教育的规律和基本功能。

  成志教育,从1915年成立的成志学校而来,从厚重的历史深处走来。建校之初,为何当初的创建者要选择“成志”作为学校的名称,前贤已逝,无法考究他们酝酿的过程和背后的故事。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名称的选取的确有水平。

  无志不立。一般而言,“志”有两种:一个是做事的志向,一个是做人的志向。小学教育与高中、大学教育的成志在对象和内涵上是有差异的,小学指的是做人的“志”,而立志是立人的核心。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成志教育的育人理念和办学模式,符合小学阶段儿童成长的规律,充分体现了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更加重要的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志向,将直接影响儿童与青少年学生独立精神与完整人格的塑造,以及整个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并且延续在他们未来一生的发展过程中。

  成志教育,非常符合中国教育文化的秉性。《说文》云:志,“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国语·晋语》云:“志,德义之府也。”《孟子》云:“夫志,气之帅也。”《墨子·修身》云:“志不强者智不达。”《后汉书·耿弇传》云:“有志者事竟成也。”从古至今,“志”一直是中国仁人志士所崇尚的立人之本。概括地说,这种“志”有三个基本内涵: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自身道德品质、气质修养的提升;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历史文献讲小学讲得最精彩、最系统的是朱熹的《小学》,所谓“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该书内篇前三个纲目是:立教,明伦,敬身。三个纲目中,最主要的是明伦。明伦最重要一条就是涵养。记得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说过,“主敬为涵养之要”,即率气持志。主敬后就是率气,能够把自己的气控制住,能够持志,主敬就是持志。在他看来,“志向”是一种具有统领性的品质,也是道德素养的基础。没有这种“志向”,一切的道德培养都是妄谈;志向出现了问题,则所有的成长都成了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华附小提炼的成志教育,既是中国文化秉性的传承,也是教育理论上的创新发展。根据她们的总结,“成志教育”的内涵,概括地表现为三个方面:“承志、立志、弘志”。

  承志,这是成志的根基。就是要继承中华民族悠久的立志传统,学习和继承清华大学以及清华附小一大批非常优秀的校友和毕业生们的优秀品质;就是要继承前辈们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在人的志向方面,有许多非常精彩的论述,也有过许多感人的实践。清华附小的百年历史中,也涌现了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以及工作在普通岗位的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承志,就是要把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宏伟志向,牢牢地扎根在这些非常宝贵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之中。否则,只能是一种“无根之志”,是不牢靠的。

  立志,这是成志的理想。就是要在历史与文化基础上,面向未来,树立新的志向。这种“立志”,首先是要给自己树立一个不断自我激励的目标,就像望远镜一样,将焦距定位在一个恢宏的目标上,以此来给自己的努力加油;这种“立志”,就是要给自己一个追求高尚的理由,如同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将修身与责任作为自己的伴侣;这种“立志”,就是要给自己一个获得快乐与幸福的机会,因为,由于志向的追求与实现所产生的自我奖赏,将是一种最长久和内在的快乐与幸福。当然,这种“立志”也是给自己一种价值选择,如同附小提出的口号那样,“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

  弘志,这是成志的实践。它既反映了学校办学实践的方向,也表明了学生学习实践的导向。就学校而言,它指的是在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弘扬这种志向,包括价值观塑造引领、课程引领、公益服务引领;就学生的学习而言,它意味着每一个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志向的要求,努力实践自己的志向,不断地朝着自己志向而发展和进步。

  成志教育,贵在成志。

  (作者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责编:赵英梓、林露)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