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北京市接连打出“组合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在北京,朝阳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国际化程度最高,教育均衡化压力也最大。朝阳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深深印证着首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效。为了将一项项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看明白,记者选择了朝阳区作为样本进行深入观察。
从承载资源到聚合发展
买不起学区房怎么办?进不了好学校怎么办?遇不上好老师怎么办?
在北京,上述一连串问题曾长期困扰着无数家庭。在地广人多的朝阳区,这些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平民子弟、老旧小区、没有票子、缺少路子……在很多家长心中,自己的孩子摊上哪一条,都将可能长期与平庸、无为和失意为伴。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大人孩子往往一块儿懊恼。
北京市朝阳区教委主任孙其君认为,教育改革,就要从这些老百姓最无助、最痛苦、最纠结的难题改起。破题之道,就是公平二字。
朝阳区的做法是:一手抓优质资源扩大供给。从2010年以来坚持高起点开办新学校,大力整合升级薄弱校,通过引进区外优质教育资源、与高校合作成立附属学校等方式转型升级44所学校,推动区内示范校开办分校87所,实现了优质资源在43个街乡的全覆盖。另一手抓免试就近入学政策。2014年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到100%,符合入学条件的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机会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为了实现“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的目标,朝阳区又启动了历史上数量最多的一次整合行动。通过资源整合重组,新增起始年级优质学位5200个,惠及约2万名在校生。这一举措,使朝阳区在优质学校就读的初中、小学的学生综合比例分别达到87.7%和84.7%。
朝阳区百姓过去几十年想都不敢想的数字,如今变为了现实。
变简单握手为立体增高
资源整合会不会只改个校名?好学校的品质会不会被拉下来?
面对教育主管部门以推动城乡协同发展的理念扩大优质学位的举措,家长们曾提出过很多质疑。
一所是名校,一所是社区小学,当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牵手朝阳区南中街民族小学之后,真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在朝阳区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分校的整体思路下,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刘飞现在需要负责8个校区、452名老师、5000余名学生的管理工作。刘飞认为,集团化办学,“集”相对容易,难点在如何发挥“团”的优势,克服“浓茶兑水”问题。
为了变“简单握手”为“立体增高”,芳草地国际学校制定了“以优质奠定基础”“以规范实现稳定”“以集约化推进共享”“以信息化作为支撑”的整体设计,让全体老师、孩子在优质品牌、优质资源的引领下,同步发展,同步成长。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思路往往是宏观的、立体的,而家长们则更关心孩子个体的成长。朝阳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王世元坦言,80后如今正逐渐成为学生家长的主流,他们对于优质教育服务的需求更加细致、多元,也更关注孩子在细节上的感受。
为了第一时间聆听家长的需求,朝阳区政府实现了所有中小学督学挂牌督导,家长对学校、老师的任何意见和建议,可以第一时间反映给最能解决问题的人。此外,朝阳区教委、教育督导室还主动作为,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随访督导,依靠“大数据”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计监测机制。
弃起跑思维让人人出彩
起跑线真的这么重要吗?每个孩子都能有出彩的机会吗?
长期以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中国家长最耳熟能详的“名言”。为了所谓的“起点领先”,家长们不惜花重金为孩子择校,送孩子补习,揠苗助长;为了所谓的先跑一步,孩子们失去了快乐,讨厌学习。
“起点不抢跑”,是朝阳区在内涵层面的又一种顶层设计。
一次在幼儿园调研,朝阳区教委的几位领导问一位会算加减法的幼儿,“你、爸爸、妈妈一人1颗糖,一共有几颗?”孩子望着大人,摇了摇头说“老师没教”。
原来,老师教会孩子的是1+1=2,2+1=3,并没有真正教会孩子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会”成了一种假象。
朝阳区的教育管理者深受触动,开始下决心严管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并对擅自“抢跑”的幼儿园作出严厉处罚,进而提出,要让孩子们玩起来,玩得好,真正产生对知识的兴趣,决不把幼儿园变成小学。
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北京人、山东人、纽约人、伊斯兰堡人,朝阳区拥有北京市最多元的生源资源。有的孩子,上学以前就游历世界;也有的孩子,刚刚离开麦田,父母仅能识字。
2015年,朝阳区启动了“四个一百”工程,着力打造“百所智慧校园”,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推动“百名大师进校园”,变“资源在我”为“资源为我”,将区域内大科学家、大文化人统统请进学校办大师工作室;启动“百所特色校支持计划”,支持学校差异发展,创建品牌;开设“百所足球学校”,保证周周都有足球课,促进学生身心成长。
在首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思路下,朝阳区正在探索自己的真招、实招,其目的是——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家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都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记者 董城 张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