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达标可奖2500万不切实际引来“歪招”
一些专家、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验收作弊”一定程度上是各类考评庞大臃肿、脱离实际且与各类“奖补”挂钩结出的恶果。
《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督导评估方案》显示,要成为“达标学校”,需要满足两个标准:一是28项二级指标中有23项以上评估指标达标,二是15项带有星号的二级指标要有12项以上达标。
“类似小学班额不能超过50人这样的标准,别说在湘桥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就算是珠三角有些发达城市都很难做到。”湘桥区教育局一位干部说:“对这样的标准,我们也感到无奈。”
据广东省委党校行政管理学教授李绥州介绍,广东面向地市的省级考评办法至少有100多项,这些考评结果往往和当地的政绩、资源直接挂钩。比如,通过某项验收,就能得到省级甚至中央的财政一笔巨额补贴。
林桂茂坦言,创建“教育强区”给当地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教学环境带来很大好处,近几年总投入多达2.3亿元。创强资金很重要一部分来自省级的“奖补”,“辖区5万多学生,每个学生可以从省里获得500元左右奖补,算下来至少2500多万元。”
李绥州说,面对“考核”“评比”“创优”“创强”“争先”里面一些不切合实际情况的“硬杠杠”“神指标”,面对通过验收之后的巨额财政补贴,一些地方很自然就使出了弄虚作假的歪招。
“神指标不除,作弊难止。”专家认为,必须探索改革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增强地方自主性,让上级考评“更接地气”,让更了解地方情况的基层政府“办好事、办实事”。
上一页 |